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工作通讯
 

2008年视协工作通讯第三期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宋亚丽
内容图片
2008年视协工作通讯第三期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专栏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召开
 
  2007年以来,一批优秀电视剧作品接连登陆荧屏,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亮点。为总结近年来电视剧生产创作经验,推动电视剧产业进一步发展,2月25日,中宣部文艺局、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中国视协联合在京举办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志今,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中国视协名誉主席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黎鸣、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等出席了会议。
  欧阳坚在会上讲话。他说,2007年以来,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形势喜人。《恰同学少年》、《士兵突击》、《喜耕田的故事》、《戈壁母亲》、《闯关东》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的优秀电视剧,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优秀品质,实现了题材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手法多样化,塑造出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受到亿万观众的广泛欢迎。电视剧已经成为文艺战线的一大亮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欧阳坚指出,面对当代文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如何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电视剧创作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精神食粮,是当代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电视剧以及文艺创作生产需要着力把握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流;坚持“三贴近”,讴歌人民群众;尊重艺术规律,大胆探索创新;组织精兵强将,精心打造精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文艺评论,引导审美创作等问题。 
  杨志今在讲话中说,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应当深入开掘丰富的思想内涵,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应当自觉追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努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当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个艺术环节;应当格外尊重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当注重发扬团队精神,努力实现创作资源的最佳组合。
  胡占凡也在会上讲话。
  杨伟光、胡恩、李准、仲呈祥、张德祥、李洋、曾庆瑞、彭吉象等专家分别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工业题材、历史题材、家庭亲情伦理题材、军事题材和电视剧的宣传播出等角度总结了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小平您好》、《八路军》等电视剧编剧王朝柱,《士兵突击》制片人吴毅,《井冈山》编剧邵钧林,《戈壁母亲》导演沈好放,《喜耕田的故事》出品人张明亮,《恰同学少年》导演嘉娜·沙哈提等主创人员也结合实践畅谈了创作体会,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优秀电视剧的主创人员、电视剧审查方面专家、影视理论研究专家与来自山西、吉林、江苏等省市电视剧产业的从业人员共同座谈,深入探讨了近期涌现出的优秀电视剧在选题、创作、制作等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及成功经验,并对电视剧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
 
 
 
紧扣时代脉搏 贴近群众生活
——在二○○七年度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8年2月25日)
中宣部副部长 欧阳坚
 
同志们:
  今天的研讨会有十八位同志作了精彩的发言,9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认真总结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工业题材、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等各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成功经验,7位主创人员分别结合创作生产实践畅谈了体会和感受,大家的发言都有见地、有思想,听了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上午占凡同志通报了2007年度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下午志今同志就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推动电视剧创作繁荣发展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我完全赞同。这次研讨会时间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相信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为促进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形成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以来,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确实形势喜人。《恰同学少年》《井冈山》《家有儿女(续集)》《士兵突击》《喜耕田的故事》《戈壁母亲》《闯关东》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的优秀电视剧,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优秀品质,实现了题材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手法多样化,塑造出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受到亿万观众的广泛欢迎。可以说,电视剧已经成为文艺战线的一大亮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一个拥有4亿多台电视机的使用大国,也是一个年产1万多集电视剧的电视文艺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所有电视文艺节目中,电视剧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一部优秀电视剧的收视观众往往数以亿计。收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文化消费形式,成为13亿中国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主餐。在各类文艺形式中,电视剧这门艺术受众之广、社会影响之大,是其他所有艺术门类都难以相比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群众基础、社会影响越是广泛,电视文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也就越大。面对当前文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如何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电视剧创作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精神食粮,是当代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下面,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电视剧以及文艺创作生产需要着力把握好的一些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流。
  当代文艺发展进步最深刻的根源、最显著的标志,就在于大力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和主导精神,唱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为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正如大家所研究分析的那样,2007年度我国优秀电视剧最内在、最本质的规律,就在于这些作品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流,艺术地体现了时代风尚、社会正气和民族品格,生动地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应当成为今后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和基本遵循。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是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电视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无论是电视剧创作生产,还是宣传评论,无论是播出安排,还是文艺评奖,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统筹规划,力争推出更多深刻揭示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精品力作。今年我们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还要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为电视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描绘伟大时代、歌颂伟大创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力作提供了良好契机。要精心组织策划,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电视文艺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倡导文学艺术家更加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兴衰、关注民族命运,鼓励电视文艺工作者把更多的热情和真情倾注于时代、倾注于现实,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投向时代、投向现实,不断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
  第二、坚持“三贴近”,讴歌人民群众。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两句朴素的至理名言,电视剧创作者应当时刻牢记心中、始终坚持和遵循。离开火热的生活,远离人民大众,创作之源就会枯竭,艺术之树就会枯萎。这也是我们党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应当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的根本原因。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自觉向实践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澎湃的创作热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从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到思想文化的创新与积累,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电视剧艺术要想真实地再现历史、反映时代,就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的主体。要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塑造人物,让更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成为电视剧的主角,让更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成为电视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冷暖,感受他们的爱恨,书写他们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讴歌他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规律,以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创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真正使我们的作品面向群众、反映群众、服务群众并接受群众的检验。
  第三、尊重艺术规律,大胆探索创新。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之魂,是文艺的魅力之本,也是文艺发展的动力之源。文艺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当前,我国电视文艺在总体上繁荣发展的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还令人担忧。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复制、临摹和翻拍成风,文化快餐和泛娱乐化倾向泛滥,宫廷和武侠情结流行,等等。这些现象各有原因,究其根本,则在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缺乏。可以说,我们的时代需要创新,我们的民族期盼创新,解决阻碍文艺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创新。因此,我们今天每创作一部作品,都一定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把创新放在首位,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在水平、质量上不断有新的超越,在内容、形式、手法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首先,要培育创新精神。每一次创新都是一种艰苦的跋涉,这就要求我们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不懈的探索。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成功永远不会垂青那些贪图安逸、投机取巧的人。只有保持平常心,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不患得患失,不计较名利,反复磨砺,反复推敲,才可能创作出经典之作。其次,要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创新的意图、探索的愿望,关键还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素质和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以作品感动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意识和追求,这是探索创新必备的前提;要善于学习,坚持向历史和现实学习,向人民和社会学习,向同事和同行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超越自我;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质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切中肯綮的把握;要有开放的胸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立足当前的基础上面向未来,而不仅仅局限于过去,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要善于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不断提升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这样,才可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三是要营造创新环境。各级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利于文艺创新的政策保障;要切实加强重大题材作品的选题论证,完善扶持政策,实现由布置任务向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创作者积极性的转变;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成果评价体系,加快建立科学完备的国家荣誉制度,对有杰出贡献、奉献了精品力作的人才和部门予以表彰和重奖,使取得成就的文艺工作者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实现对文艺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要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宽松氛围,呵护、关怀、保护文艺工作者,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倡导主旋律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用民主协商、平等讨论的办法解决艺术上的问题,允许艺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不求全责备,不以行政命令代替艺术评论,更不能简单地搞一言堂。
  第四、组织精兵强将,精心打造精品。
  精品是一个时代文艺创作质量和水平的标志,一部精品电视剧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胜过几部甚至几十部一般的作品。现在,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十分活跃,但众所公认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毕竟还不多。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仅是量的简单增长,更意味着质的提升和突破,意味着精品的不断涌现。因此,必须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精心创作、精心制作,不断提高作品艺术质量,努力形成佳作不断、精品迭出的生动局面。
  电视剧创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精神劳动,精品电视剧的创作生产更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加倍的努力。这就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以对人民、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沉下心来,倾注心血,专心一意投入创作,千方百计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必须认真抓好选题、创作、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把精益求精的要求贯穿到每一部作品,反复磨砺,丝毫不能马虎。精品创作生产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组织精兵强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实现创作生产力的优化组合,为精品生产和播出提供必备条件。要进一步完善立项备案、审片购片、安排播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精品选播规则和渠道,让优秀作品播出有好时段,经济有好收益。要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对组织精品创作生产的电视台、制作单位、剧组、主创人员给予扶持和奖励,努力形成精品生产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要制订和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我国精品电视剧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发挥电视文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
  繁荣需要管理,管理促进繁荣。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也就不可能有我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在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一定要树立以管理促繁荣的理念,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推动电视剧创作生产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要突出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一个时期以来,涉案剧、武侠剧、宫廷戏过多过滥,农村、少儿等题材电视剧偏少,存在着厚古薄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经过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电视剧生产结构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合理调控。对重大题材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电视剧,要列为重点、全力支持;对一些短缺题材的电视剧,如工业、农村、青少年、少数民族题材,要鼓励倡导、积极扶持;对一些敏感题材如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电视剧,要严肃对待、慎重把握。要把题材规划与立项审批、备案许可制度结合起来,从源头上解决选题不当、立项无序的问题。二是严把播出关口。要严格执行电视剧播出特别是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有关规章制度,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健全审查机制,严格审批程序,发挥好黄金时段电视剧的引导示范作用。要进一步改进电视剧制作发行管理机制,严格实行发行资格的认定,认真进行收看评议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引进合拍电视剧的播出,要按照内容健康、择优批准、数量适当、严格程序的原则,切实加以规范和管理。
  第六、加强文艺评论,引导审美和创作。
  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能够对文艺创作和审美鉴赏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优秀的文艺创作和科学的文艺评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杰出的作家艺术家和杰出的文艺评论家,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艺评论对于整个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好文艺评论在宣传优秀电视剧、纠正不良创作倾向、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电视剧艺术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康的电视文艺评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电视剧的评介宣传力度,认真总结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这批优秀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意蕴,宣传深入生活、服务群众的主创人员,倡导淡泊名利、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创作精神。要发挥媒体文艺宣传的优势,动员各级各类媒体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使重点优秀作品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评介,引导广大观众鉴赏优秀剧目,引导文艺创作健康有序发展。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积极作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科学理性的精神,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赞誉优秀作品,鞭挞不良现象,实现创作、评论与审美的良性互动,促进文艺创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同志们,在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里,电视剧这朵奇葩芬芳灿烂,独具魅力。衷心希望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继续辛勤耕耘脚下这块沃土,用自己的艺术才华,生动展现时代的崭新风貌,努力讴歌伟大祖国的建设成就,与其他领域文艺工作者一道,共同奏响社会主义文艺的华彩乐章。
 
 
 
 
总结经验 开拓进取 推动电视剧进一步繁荣发展
广电总局副局长 胡占凡
 
  在党的文艺宣传方针指导下,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电视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视剧,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专家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电视剧的发展,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第一,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电视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创作不断开掘新的题材、不断丰富思想内涵、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手法,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如《闯关东》通过一个家族不断开拓、顽强生存的拓荒史,凸显了具有中华民族风骨气质的民族精魂;《士兵突击》让观众从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和心路历程中感受到当代军人的坚忍自强、顽强奋发的时代精神;《恰同学少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青春励志剧的形式,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代青年人的理想、抱负、追求,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戈壁母亲》刻画了一个善良宽厚的中国普通母亲和一群用劳动、汗水和生命书写中华民族新篇章的英雄儿女形象,表现了他们在艰苦逆境中忍辱负重、顽强挺立的精神品质。
  第二,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当前的创作主流。全国制作生产现实题材电视剧数量连续3年稳步增长,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7年中央电视台一、八套黄金时段共播出现实题材电视剧30部750集,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收视率前10名中,有5部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据调 查显示,95%的观众表示喜欢看现实题材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一方面开始真正地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实际,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能够切实地贴近普通百姓,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正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也是广大观众真正认可和喜爱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重要原因。
  第三,各类题材电视剧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在题材与体裁上都可以用百花齐放来概括,老百姓几乎可以找到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在各类题材、不同风格的电视剧中有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贞观长歌》、《卧薪尝胆》,有人物传记剧《荀慧生》、《赵树理》,有表现美好爱情的经典传奇剧《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红灯记》、《51号兵站》,有表现忠勇家庭的《记忆之城》,有反映我党特殊战线斗争的《特殊使命》、《暗算》,有少儿科幻剧《快乐星球》,有戏曲电视剧《凤阳情》、《李清照》、《杨乃武平冤记》等。这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电视剧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观赏需求,是电视剧创作者在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贴近民生上开拓的可喜成果。
  第四,电视剧产业呈现了健康的发展态势。近年来,电视剧年产量基本稳定在500部以上、14000集左右,全国电视剧的观众数以亿计。此外,电视剧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有电视剧制作方、购买方、播出方、观众和广告客户等多方参与的基本完整的产业链形态。可以说,电视剧产业是整个电视媒介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第五,观看电视剧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观赏电视剧是我国人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电视剧艺术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审美取向和情感格调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着装打扮、流行用语无不产生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部优秀电视剧播出,立即会成为观众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回顾近年来电视剧取得的成绩,我们认为有以下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二是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三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四是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电视剧创作生产近年来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下一步发展繁荣的任务依然很重。从管理部门的角度考虑,做好下一步工作,我们还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收视率评判标准与文化评判标准的关系。
  电视剧经过50年的历程,迎来了今天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电视剧行业自觉实践党的文艺宣传方针的结果,是几代电视剧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为电视剧创作生产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电视剧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宣传导向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再接再厉,推动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再上新台阶。
 
精益求精 不断创新 增强优秀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杨志今
 
  2007年度电视剧创作形势喜人,一大批优秀剧作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可以说,优秀电视剧已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道格外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纵观2007年度涌现的优秀电视剧,特别是以《恰同学少年》、《井冈山》、《士兵突击》、《喜耕田的故事》、《戈壁母亲》、《闯关东》、《家有儿女》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为进一步推动电视剧创作乃至整个文艺的健康繁荣,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下面,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应当深入开掘丰富的思想内涵,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作品大都深入开掘了富有独特意蕴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健康积极的人生境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主题思想鲜明,内涵意蕴丰富而饱满,让观众在复杂而多彩的审美感受中,受到感动、得到启迪。
  《恰同学少年》在思想内涵的开掘上就十分令人感佩。创作者清醒的当代意识,激活了历史,使我们在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中,通过主人公们的理想与追求,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厚德载物的精神脉动。同时,教育的地位、作用、使命是什么?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这一系列极富当代性的命题,在作品中都有深刻而生动的解答。《戈壁母亲》描写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人生历程,通过她抒写富有献身精神的现代兵团人,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应当自觉追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努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作品大都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创新品格,无论是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还是结构安排、语言运用、风格追求,都显示了创作者们求新求变的自觉和努力。
  《士兵突击》是一部没有女性角色、没有爱情描写、没有明星阵容的戏,却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究其原因,艺术表现上的大胆创新是其重要保证。这是一部有别于以往军事题材剧作的非常有特色的戏,特别是那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许三多的成功塑造,给我们的审美鉴赏吹来了一股清新朴实的风,同时,也将创作水准本已很高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恰同学少年》的创作者汲取了多年来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和成功的当代青春偶像剧的丰富营养,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拓展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三、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应当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个艺术环节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这些剧作在创作过程中,无不精心选题,精心制作,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喜耕田的故事》剧组,在筹划阶段就多次找有关专家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剧本写出后,又在相当范围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并有专人负责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研究。制作完成直到播出前仍在进行修改加工。《戈壁母亲》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以兵团人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连续几个月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戈壁滩上工作,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力求完美地体现剧情的要求。《闯关东》剧组,同样从策划到编剧,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剧本。拍摄过程一丝不苟,力争使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画面都尽可能经得起观众的检验。在当前浮躁之风不时影响创作的情势下,上述优秀电视剧的创作者,特别是投资方,都能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追求的目标,努力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这种精神实在值得称赞。
  四、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应当格外尊重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的制作方,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电视艺术的规律,尊重剧组主创人员的艺术个性。无论是素材的选取,风格样式的把握,还是艺术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放手让创作者大胆尝试,个性化地发挥。在这里,尊重艺术规律,还突出表现在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当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捕捉素材、提炼主题、激发灵感。
  五、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应当注重发扬团队精神,努力实现创作资源的最佳组合
  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的主创集体,展现出一种共同的团队风貌。无论是编、导、演,还是服、化、道,基本上都凝聚了当今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的优秀人才,实现了人力、物力的优化组合。同时,这些优秀电视剧的制作团队,也大都是由在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领域久经历练、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主创人员组成。这些受欢迎的电视剧,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不是大投资、大场面,也不是大腕云集,而是完全根据剧情的需要,实现艺术人才和艺术门类的优化组合,特别是注重发挥团队精神,依靠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创作集体,大都有比较严格的管理机制,培育和形成了较为良好的集体作风和集体精神。这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中国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将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一如既往、全心全意地为各个门类的文艺工作者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将努力在文艺界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文艺规律、尊重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良好氛围,按照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而不懈努力。
 
文明健康 寓教于乐
中国视协名誉主席 杨伟光
 
  2004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电视台有条件的要开少儿频道或少儿栏目,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中心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决定制作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内容的电视剧,剧名定为《家有儿女》,形式为情景喜剧。
  我们认为,《家有儿女》应传播一种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方法,为未成年人营造快乐成长的氛围,使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要求《家有儿女》要创新形式,风格要清新。此剧虽是少儿教育片,但故事要幽默诙谐,充满童真童趣,没有说教味;此剧是情景喜剧,但反对追求低俗的搞笑,全剧要充满生活情趣,气氛轻松,寓教于乐,寓教于潜移默化之中。要将此剧制作成一部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结合较好的剧作,从关爱的角度、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去解决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为情景喜剧《家有儿女》设计了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平台,单身父亲从美国回来,同一个离异的女护士长结婚。家中还有姐弟三人:一个在美国出生,两个在中国不同家庭出生,不同的血缘、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出生地、不同的性格,蕴藏着诸多的喜剧因素和喜剧冲突。我们要求,此剧要反映当前人们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不同观念、不同教育方法,在矛盾冲突和解决矛盾冲突当中表现出来的温馨、和谐、关爱和智慧,使全剧充满童真童趣。
  此剧从2004年春开始策划、制作,2007年以“情景喜剧剧场”方式,在31个省市电视台播出。2007年暑假形成播出高潮,到现在已制作播出了367集。
  我想《家有儿女》能够热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文明健康、寓教于乐;坚持“三贴近”,讲孩子们自己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家庭中5个成员的典型人物形象;精心制作,质量第一;精心打造《家有儿女》品牌产业链。
  《家有儿女》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个成果,我们希望它不仅为中国观众认可,同时也可以走向世界。因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电视界朋友们的支持下,这个构想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平稳推进中有可喜突破
李 准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出现是我国文艺家在人类文艺史上的一个创造,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艺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批重大题材电影大片的出现成为我国电影创作走向新高潮的主要标志之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批重大题材优秀电视剧大片的出现推动我国电视剧创作走向了新的繁荣。
  2007年是重大题材电视剧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年。全年,重大题材小组审查通过的完成片有8部,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是6部。其中,《恰同学少年》第一次形象反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革命先驱的成长故事,《草原春来早》通过乌兰夫主要革命经历的真实再现首次形象揭示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动人历史进程,《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事》第一次描绘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感人形象,《彭雪枫》则是第一部再现彭雪枫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和名将风采的电视剧,它们都是填补空白之作,有着很强的新鲜感和认识意义。《井冈山》系统反映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寻找和新的建军思想的确立,《西安事变》详细描绘了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曲折历史进程,都实现了对同类题材的拓展。总的看,去年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内容多样、思想艺术质量整齐,平稳推进中有重要突破;特别是《恰同学少年》产生的轰动效应和《井冈山》引起的热烈反响,堪称去年电视剧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2007年的经验再次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和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发展一样,质量是关键,创新是关键。《恰同学少年》的成功是最好的例证。这部并非大片的电视剧为什么能让观众眼睛为之一亮、为什么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关注的热门话题?题材新固然是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创作思想和表现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从创作思想上说,该剧创作是对毛泽东等人青年时代成长史的一次重新发现,它告诉我们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和生动的成长环境对于出人才、出英才是何等重要,给人以很强的思想冲击。在表现方式上,该剧大胆地把重大革命题材的内容和青春偶像剧的样式有机组合起来,拍出了第一部重大题材的青春片,有力地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在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的运作方式上,2007年播出的6部片子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长期努力,精心打造,志在必得,比如《恰同学少年》就是湖南广电集团在长期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和推出的;《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事》也属于这个类型,公安部影视中心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几易其稿,经多年努力才推出该片。另一类是对准时机,认真规划和扶持,在相应的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推出,如《井冈山》在建军80周年时推出,《草原春来早》在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推出,《彭雪枫》在彭雪枫诞辰100周年纪念时推出,《西安事变》的播出虽未赶上70周年纪念日,但还是安排在西安事变发生的12月播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两种运作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比那些匆忙上马、遍地开花的做法要好得多。然而,许多重大题材片子包括去年6部片子在播出效果上的差异还告诉我们,仅有好的运作方式是不够的,要出真正的精品,要出传世力作,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实现重大题材创作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并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去精益求精。
 
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经验
仲呈祥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电视剧以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和观众之多,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其他文艺样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一年来的中国电视剧创作,佳作迭出、势头喜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新经验。
  一是在创作宗旨上,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即“化人”与经济效益即“化钱”的关系,坚持在“化人”的前提下力争双赢,反对背离“化人”的正确方向一味急功近利地“化钱”。《亮剑》、《金婚》、《士兵突击》、《闯关东》、《家有儿女》等优秀作品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在“化人”的前提下努力“化钱”,是面向市场的电视剧创作正途;而一味让电视剧“化钱”追逐利润,甚至以降低、败坏人的精神素质为代价,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二是在美学追求上,正确处理好“养心”与“养眼悦耳”的关系,坚持“养眼悦耳”的审美归宿是“养心”,防止艺术创作止于“养眼 悦耳”,误把受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当成精神美感。在娱乐文化日渐成为强势的所谓读图时代,电视剧要赢得观众,当然就要“养眼悦耳”,但止于“养眼悦耳”即把美学追求止于营造视听奇观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电视剧,理应通过“养眼悦耳”,以其强大的艺术吸引力、感染力达于观众心灵,使其得到认识的启迪、精神的陶冶,由快感而升华为美感。审美的终极目标本应是“养心”——净化人的心境。《亮剑》中广为传扬的“亮剑精神”,《金婚》中流淌着的夫妻间最珍贵的人间至情,《戈壁母亲》中感天动地的伟大东方母性,《士兵突击》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的理想信念,《闯关东》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战争目光》中的文化自觉与国防意识……审美归宿都在“养心”。
  三是在生产方式上,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创作生产力诸要素(编、导、演、摄、录、美、音)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电视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也有一个资源的配置问题和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问题。吉林、山西等省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对农村题材资源的配置,解放军各创作单位与中央电视台及相关省市联合对军旅题材资源的配置,都努力实现“最佳”,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值得称道。《恰同学少年》成功的基石,正是湖南电视工作者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鼎力支持下,对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涯这一珍贵的题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
  四是在创作心态上,要力戒浮躁媚俗,努力做到“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是确保创作健康持续地发展繁荣必备的主观条件。胡锦涛 同志反复强调文化建设要重在引领,文艺创作“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 径”,“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真正做到重在引领,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曾深刻总结包括他在内的“五四”一代 知识分子近百年来文化建设的根本经验,认为可以归结为“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明何谓“文化自觉”。自觉的反面是盲目。从事文化建设者陷入盲目,势必误人子弟;领导文化建设者陷入盲目,势必酿成灾难。《恰同学少年》、《喜耕田的故事》等优秀电视剧共同的 成功经验雄辩证明:文艺创作必须从艺术哲学层面宏观上对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大智慧,切忌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细枝末节的小聪明。惟其有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之美,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艺术之美,并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将这两种美交融、整合、创新的自觉性,才能真正使电视剧创作进入先进文 化行列,参与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能源和智力支持。
 
 
牢记责任 丰富荧屏
胡 恩
 
  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批“三性”统一、“三贴近”的优秀电视剧作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中央电视台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涵盖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都市现实题材、军事和公安题材、少儿题材、近代历史题材等众多方面,而且各类剧中均涌现出一批社会反响良好、收视成绩优异的剧目。这不仅传播了先进文化、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 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目前,电视剧市场群雄逐鹿,竞争异常激烈,各家电视台不仅拼力争夺优秀电视剧资源,而且在电视剧剧本创作及拍摄阶段即先行介入,确保从源头上掌握主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认真研究电视剧市场运作规律,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原创能力,积极组织 拍摄有潜在竞争力的电视剧;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与台外电视剧制作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扶持优秀剧目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为使中央电视台创作和播出的电视剧富有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电视剧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加强生活体验,倾注真情实感,力争作品鲜活,并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进步。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除了内在的优秀品质外,科学合理的编排策略、有效的宣传推介也是不可或缺的。为扩大优秀电视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除了在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优秀剧目外,还通过多频道、多栏目组合加《中国电视报》和央视国际网络协同作战,以及调动其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宣传推介方式,加强对优秀电视剧的营销和推广力度,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对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优秀电视剧的关注度。
  总结近5年多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几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优秀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播出工作;始终坚持“三贴近”创作原则,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艺术标准,坚守国家电视台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的工作要求,坚持对电视剧的选题创作、生产、审看、播出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尊重和运用好电视剧市场的运作规律,充分调动电视剧制作单位的积极性, 准确把握优秀电视剧的市场走向,对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给予大力扶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我们还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代在呼唤,观众企盼有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问世,来 赞颂改革开放伟大的时代,去讴歌共和国创造的无数辉煌。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断提高电视剧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坚守主流价值观
李 洋
 
  对于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来说,2007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建军80周年,由借东风效应而引发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空前活跃。据统计,2007年军事题材作品超过了20余部700余集。
  主旋律是我们不变的旋律,如何把它唱得更好,唱得更响,唱得让普通观众更喜欢呢?如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以《士兵突击》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作品给出了答案。
  2007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红透全国,甚至影响了全球华人世界。我和其他几位主创人员一样,都没有预想到一部没有明星、没有爱情、没有女性的戏会这么受追捧。经过冷静的分析,我认为,民众久违健康主流的价值理念后出现了文化饥渴症,当一部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作品出现后,他们表现 出了超常的喜悦。主流价值与主流民意相遇,我们只是为此提供了一次“见面的机会”。观众的反应真让我们每一位参与这部剧的艺术工作者感动。事实证明,今天的国人并不缺少对于崇高精神价值的认同,正直、善良、利他、诚实的人依然可以成为他们的榜样。《士兵突击》的创作是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中完成的,其意义被 积极地放大,这个过程至今还在延续中。
  传奇剧《狼毒花》取材自作家权延赤的同名小说。尽管没能获得像《士兵突击》那样的口碑,但这部塑造了另类英雄的战争传奇剧在全国各地的收视业绩骄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像当年《军歌嘹亮》在央视播出时,观众普遍拿它和《激情燃烧的岁月》相比,《狼毒花》也被观众拿来和《亮 剑》相比,口碑上也落了下风。但对于军事题材来说,《亮剑》、《狼毒花》的市场成功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军事题材就是主旋律,主旋律作品市值不高。军事题材真正打开市场缺口的就是战争传奇剧,以已经实现的市场价值衡量,《狼毒花》是2007年军事题材中最大的赢家。
  军事题材是主旋律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守主流价值观是军事文艺的传统和本色。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创作上求新求变,但在弘扬主流价值观方面,军旅电视剧一直坚守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这个不变的旋律。
 
塑造鲜活的农民形象
张德祥
 
  2007年农村题材电视剧有许多新的收获,《福星临门》、《柳树屯》、《乡村爱情》、《文化站长》、《喜耕田的故事》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喜耕田的故事》,有新意,观后有一种“春风化雨、润农无声”的感受,是一部难得的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对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特点。该剧以农民喜耕田2006年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反映了喜家庄一年的变化,折射出国家免除农业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的时代氛围。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实行,犹如春风吹拂着农村大地、吹拂着农民的心,当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如《乡场上》、《喜悦》、《陈奂生上城》等,表现农村变革和农民精神面貌变化,富有鲜明的时 代特点。如今,《喜耕田的故事》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也生动地体现了新世纪新政策带来的新的时代特点。
  二、乡土文化之根的强大生命力。《喜耕田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山药蛋”派的艺术特色,人物语言生活化、本土化, 农民的幽默与机智通过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地方戏曲音乐的使用更强化了这种韵味。乡土气息与时代气息的交融,常常会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艺术新知,乡土文化之根在时代风雨的滋润下,必然会发出新芽,抽出新枝。《喜耕田的故事》正是这样的作品。它克服了有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地域文化特征的过度夸张渲染和过分戏剧化 处理所容易导致的虚假和做作,把地域、乡土文化融化到了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之中。
  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喜耕田的故事》成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抓住了人物塑造这个核心,塑造了两个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新农民形象:农民喜耕田和村委会主任喜二虎。喜耕田的“一根筋”性格,特征鲜明,不信邪,不服输,是公认的“能人”;喜二虎为喜家庄的发展任劳任怨,先 人后己,是农民信得过的带头人。这两个人物都有缺点,但真实可信、朴实可亲,是真实的农民。他们既有传统农民的正直和勤劳,又有新型农民的眼光和头脑。该剧通过这两个人物传达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树立了社会正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四、朴素新颖的叙事角度。该剧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结合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仅有利于揭示人物的真实心理,更直接地实现了与观众的沟通,具有了纪实特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亲和力。这种朴素的叙事手法,贴近生活,贴近人物,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效果。主人公的内心独 白,对叙事节奏也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样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呼唤校园题材优秀剧作
彭吉象
 
  毫无疑问,2007年是中国电视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涌现出不少脍炙人口、广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重大历史题材的《井冈山》、农村题材的《喜耕田的故事》、军事题材的《士兵突击》等各种题材的电视剧都获得了成功。尤其是中央电视台2007年春季黄金时间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全国 电视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收视率创下了新高;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众所周知,目前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大、中学生酷爱网络,较少观看电视剧尤其是国产主旋律电视剧。前几年韩剧热播,许多大、中学生热衷于观看韩国的众多青春偶像剧。这些青春偶像剧中,华丽的服装、奢靡的生活、感情的纠葛等对青少年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无形的影响。从这个意 义上讲,《恰同学少年》为我们的青春偶像剧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整个作品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激情,以致被许多媒体称作中国第一部“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以独特的视角突破了过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模式,以清新的风格和青春的激情贯穿全剧,以青年毛泽东和他的一群同学在湖南第一师范5年 多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通过他们的学习生涯、同学情谊和纯真爱情,展现了这群年轻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以充 满生活情趣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细节,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
  我们国家有上亿名的大、中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电视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恰同学少年》等一批优秀作品无疑启示我们,国产电视剧呼唤更多更好的校园题材作品,呼唤更多更好的“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
 
 
 
 
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曾庆瑞
 
  2007年播出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贞观长歌》、《秦始皇》、《卧薪尝胆》、《大明王朝1566》等,都意在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 仅可以看到帝王和他们的文臣武将们怎样安邦定国,还可以领悟到国家统一、民族兴衰中满溢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力量。这些作品引领着我们,浸润于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感,去穿越历史的长廊,体认和感悟人类文明的精华,也见识既往文化的糟粕。
  2007年播出的这些优秀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价值是蕴含在美学价值中创造出来的。就电视剧画面叙事艺术美的追求而言,这几部作品艺术创造的亮点在于:特别注意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特别注意塑造好典型的艺术形象,特别注意在叙事策略上设计巧妙的艺术构思,特别 注意用精致的造型语言营造经典性的画面,特别注意在审美格调上追求悲剧艺术之美。
  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错误地解构历史。如对“玄武门之变”历史的毁灭性解构,对吴王夫差、越大夫范蠡和西施间关系的 “戏说”。其二,是异化了人性追求。如勾践明知儿子有谋刺的计划,却不加阻止,反而密告夫差,舔犊之情的泯灭不仅缺乏内在的心理依据,也不符合人性之常理。此外,还有怎样对待封建文化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重大历史题材剧的摄制应该更加有序。我们拍摄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有20年左右的时间了。 近年来历史剧表现朝代最多的是清朝,清朝的每一代帝王都不止一次地被电视剧加以艺术表现。其次是唐朝,主要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再次是明朝和汉朝,明朝被关注的帝王主要是明太祖,而汉代则主要集中在对汉武帝、汉高祖的书写上。现在看来,似乎应该做一次彻底的清理,看看已经有了什么,还应该有什么,在选题上开列出来,让生产单位和广大电视剧艺术工作者心中有数,从而避免盲目性,避免或者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要使这类电视剧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既在思想上震撼人,又在艺术上感染人,能够吸引人,让人觉得好看。
  我们需要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审美创造并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审美价值的电视剧。这样的电视剧的审美价值在于,使虚构的艺术世界中的形象,艺术地显现出某种精神指向,用以引导和评估人的某种社会实践和认识,引导和评估人在艺术感知、艺术鉴赏方面的社会实践和认识,最终为社会的进步、发 展服务。
 
为青年人塑造精神偶像
 嘉娜•沙哈提
 
  《恰同学少年》反映的是一个血雨腥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了画面的风格要清新亮丽。因为我们不是以还原历史原貌为最高追求,而是力求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外化到屏幕上,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内在气质和人格魅力。我们将这一原则完全贯彻到服装造型的设计、场景的选择和画面构图的取舍中,而这 一风格不仅符合我们最初要拍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定位,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不仅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感到欣慰,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电视剧,坚实的剧本基础、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投入,创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恰同学少年》这样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要想深入人心,就要求我 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崭新的风格、准确的定位,这是决策者和创作者共同坚持的追求,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有益的探寻。
  一直以来,在电视剧如何弘扬主旋律这个问题上,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它往往主题先行、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无论剧情还是人物,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疏离感。但是在《恰同学少年》播出后,许多青年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却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在惊喜之余,也受到了启迪。一段 时间以来,我们总是困惑于当代年轻人对日韩偶像、欧美明星的追捧。作为一个电视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我们有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没有成功地给他们塑造精神偶像?这不禁让我想起2000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戏曾经引发过一场关于精神偶像的激烈讨论:谁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保尔还是盖茨?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一个是美国当代商业界的传奇人物。当时我就在想:以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辉煌,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 道就找不出我们自己民族的时代英雄吗?当《恰同学少年》播出后,网上许多年轻人把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先辈确立为自己的精神偶像时,当剧中所弘扬的精神得到了观众强烈的呼应时,我心里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恰同学少年》的成功,恰恰说明观众需要主旋律电视剧,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
  如何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深入人心?这不仅要立意高远、导向明确,还应该好看耐看,这条探寻之路将会是漫长的,《恰同学少年》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当我们要传达给观众一些美好高尚的情怀时,我们应该抛开说教的面孔,用真实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寻找最深层 次的共鸣,只有这样,作为创作者的初衷才能最终实现。
 
新中国建设者的艺术写照
沈好放
 
  作为导演,时时关注电视观众,并根据电视观众不断变化着的收视需求调整和提高自己,是十分必要的。而创作本身的时代意义和作品本身的生命力,在我看来,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拍摄好《戈壁母亲》,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如何还原历史真实方面,付出更多。我觉得,在强调服装道具和演员的重要 性之外,导演自身对于那个年代的理解也很重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祖国西北大地上,10万解放大军正脱下军装,扛起锄头,向着沉睡多年的茫茫戈壁进军。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一天天离我们远去,历史开始了耐心而长久的等待。值得庆幸的是,当改革开放进入到21世纪,仿佛是在突然间,曾经为共和国付出青春理想和热情、已经年过半百的人们,又重新唱起了记忆深处一首首难忘的歌曲,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那个年代。而那些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少年,看着根根白发爬上 父辈的双鬓,也不由地在喧嚣声中开始聆听创业之歌,并睁大好奇的双眼,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共和国成立之初那些曾经忘我献身的人们。
  实际上,这正是我在拍摄《戈壁母亲》之前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今天电视观众的认识和理解。
  《戈壁母亲》讲述的是建国初期一位山东农村的普通妇女带着孩子到新疆千里寻夫的故事,展现了她来到新疆后,追随兵团的建设者们,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从一名军垦战士成长为共产党员的人生。《戈壁母亲》不是苦情戏,也不是煽情戏,它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它所表现的那个炽热年代是不容忘却 的。该剧播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被母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刘月季没有传奇,只有人生,她在岁月中变得越来越坚强,她的人生无法用矫情粉饰,无法用虚假装扮,她的人生是浴血奋战创建新中国的一代军垦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戈壁母亲》以刘月季为中心展开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故事背后是为建设共和国而献身的那个特殊群体。《戈壁母亲》所刻画的,已不单是刘月季的人生,更是通过她的人生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时代的真实。
  我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对新中国建设者的无比崇敬之情,纪念那个充满奉献精神的伟大年代。
 
沸点•亮点•焦点
邵钧林
 
  我谈谈创作《井冈山》的几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就是要积极把创作情感升腾到沸点。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有情感的,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所记载的。但我们作为后人,毕竟没有生活在那段历史里,因此,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作的作者,就面临一个情感转化的问题。要完成这种转化,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好一个认 识问题,去积极响应、发掘和表现历史传达出来的信息。
  要完成这种情感转化必须熟读史书,深入实地,去发现、发掘、感受、升腾那份历史情感。我在《井冈山》的创作中,先后九上井冈山,39次过黄洋界,沿着革命先辈在革命道路探索中艰难前行的足迹走了又走,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井冈山》播出后,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央视国际网站每天有20万人次以上的点击率以及总计76.5万网友的跟帖,许多年轻网友留下了“革命前辈真不容易”、“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等感慨。由此我想到,我们应该让历史成为后人的精神消费,让此类题材的作品进入主流传播渠道,走近青少年。
  第二点感受,就是要努力把创作难点转化为亮点。《井冈山》的看点和亮点究竟在哪里?我自以为就在于那些在创作中所解决的难点。难点之一,就是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获取新的思想发现和艺术发现。难点之二,就是如何实现理性抽象概括出的主题立意审美化、艺术化。一方面,我们在艺术 地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上做好、做足文章,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原貌,在尊重历史、感知史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塑造好活跃于这种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形象,努力把“井冈山精神”蕴含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之 中,从而引发当今观众的欣赏兴趣,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把逝去的历史激活。难点之三,就是在人物关系的定位上如何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剧中既表现了毛、朱、陈之间的兄弟般的情谊,也表现了他们在革命道路上探索中产生的分歧和同志式的争论,这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衬托出领袖之间的感情更深 厚、更生动。
  第三点感受,就是要主动把创作力量凝聚成焦点。中央电视台领导曾经做过这样的阐述:领导的重视,强强联合的态势,专家学者的扶持,优秀的创作班子以及良好的舆论氛围等因素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多方力量凝聚成创作的焦点,让我们留下了永远的 “井冈情结”。
 
真心贴近农民 真情讴歌农民
张明亮
 
  2007年,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播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其成功有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好主题来自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感悟。《喜耕田的故事》是一部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它站在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举措出台的大背景下,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塑造了喜耕田等一批新时代农民的新形象、新风貌、新追求。
  好人物源于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首先要真正了解农民。《喜耕田的故事》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一个农民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反映广大农民对党中央政策的衷心拥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表现了中央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思想、农业的格局和农村的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各级党委、政府对贯彻中央精神,落实中央政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较好地实现了时代性 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真心贴近农民。《喜耕田的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群众、真实自然。喜耕田对土地执着的爱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一贯追求,喜耕田“一根筋”的劲头代表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秉性,喜耕田的好打抱不平、心直口快、心地善良与脾气急躁、小心眼等等,这些都秉承“山药蛋”派的近乎原 生态的艺术创作,因此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再次要真情讴歌农民。《喜耕田的故事》没有“高大全”的完美人物,也没有低俗与媚俗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物来打动观众。
  好片子要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色。《喜耕田的故事》的创作拍摄全部取材于山西省农村,外景地为太原市和五台县东冶镇大朴村。该剧以春夏秋冬四季节令来安排完整的架构,以纪实的手法、轻喜剧的风格与独具创新色彩的“独白”形式,丰富了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段;特别是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因子 植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之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喜耕田的故事》还是典型的以小制作反映大主题、大背景,以小投入换来高回报的创作典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扎根东北沃土
毕述林
 
  近年来,吉林省创作生产的电视剧特别是农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也得到了业内的肯定和好评。《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和《插树岭》等一大批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相继热播央视荧屏,引起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被誉为“吉林电视剧现象”。
  “吉林电视剧现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业界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但怎样在原有的基础和优势上继续发展,变“现象”为品牌,把电视剧制作变成产业,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2006年初,吉林省广电局集中整合全省影视剧优势资源,适时组 建了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通过整合资源、体制创新,吉林影视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作、生产步入新台阶。
  吉林的农村电视剧创作深深地扎根在东北文化的深厚沃土中,洋溢着浓浓的家乡情、故土情和火爆、诙谐的东北风情。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风格。但生活在继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如何能做到“三贴近”,真实、生动地记录发生在东北大地上农村生活的变迁 和农民兄弟的喜怒哀乐,出路只有超越、求新求变。我们坚持做到两条:一是认真学习别人创作农村电视剧的经验,吸取营养,当好学生;二是发挥我们的传统优势,不断超越自我,向农村火热的生活要素材、要故事。过去我们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总是离不开土地、农民、选举等内容,甚至在地域上不要说走向全国,连走 出东北都做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最近我们正在着手创作的一部电视剧《俄罗斯姑娘在小城》,对农村题材剧的新领域做了尝试与探索。我相信,只要农村题材电视剧贴近生活、引领生活,不断创新、不懈追求,就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精品源于创新
吴 毅
 
  电视剧创作必须坚定精品意识和导向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
  坚定精品意识。精品电视剧的制作要注重人性的挖掘和人物的刻画、注重细节的推敲和真实情景的再现、注重制作品质的不断追求和完美呈现。抓住人物的精神内核,以平民化的视角,用真诚感染受众,用真实打动观众,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如《士兵突击》选择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经历,以“不抛 弃、不放弃”作为牵动亿万观众情感神经的核心命题,不仅给泛娱乐化时代人们的心灵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使作品有了思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精品成就品牌。在电视剧高度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品牌是电视台和电视观众面对众多电视剧选择时最先想到和最先选择的标识。品牌的树立只能依靠精品剧目的规模效应。
  精品源于创新。在泛娱乐化的媚俗倾向充斥电视剧市场的时候,做好那些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潮流的电视剧至关重要。《士兵突击》对和平年代的军旅题材进行了拓展创新,抓住一个普通士兵成长经历的独特视角,表现了这个从农村来的执拗孩子许三多在军营里脱胎换骨的成长历程,一下子触摸到了观众的心灵深处,军队从高高在上的神秘组织,还原成与老百姓贴近而真实的存在,通过一个个丰富而充满内涵的人物群像,打造了一部用 真诚和真实打动人心的作品。
  坚定导向意识。事实证明,有生命力的电视剧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剧。将主流意识形态巧妙的融入电视剧作品中,承担起电视剧应有的导向作用和载道功能,倡导积极健康、振奋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从情感层面打动观众,更要从精神层面同化观众。坚持责任意识,坚定导向意 识,做有影响力的精品电视剧,是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的生命之源。
 
视协工作
 
中国视协在京举办2008中国视协元宵联谊会
 
  2月21日,正值元宵佳节,2008中国视协元宵联谊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领导胡振民、覃志刚、冯远、杨志今、廖奔、白庚胜,以及杨伟光、杨新贵、黎鸣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联谊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以及中国视协在京理事共近400人参加了联谊会。
  杨志今在联谊会上讲话。胡恩在联谊会上致词。 
  来自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艺术家、中国视协在京理事欢聚一堂,同庆元宵佳节。表演艺术家凯丽为大家献上了歌曲《为了谁》,歌手李殊、金波等也送上了《人间情多》、《有事你就说》等歌曲,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联谊会在热烈喜庆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第三届女性风采优秀电视作品揭晓
 
  2月23日,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视协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女性风采优秀电视作品评选颁奖暨2007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揭晓仪式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出席并为第三届女性风采优秀电视作品评选一等奖获得单位颁奖。
  本届女性风采优秀电视作品展播评选共有全国各地70余家影视机构摄制的170部作品参评,其中南京电视台的《一路阳光》等10部作品获得一等奖,另有21部作品获二等奖,23部作品获三等奖,30部作品获优秀奖。与此同时,2007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于丹、蒋雯丽、郑小琼等文化界、艺术界人物名列其中。
 
地方动态
 
广西视协组织广播电视主持人赴田阳慰问演出
 
  为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春节前文化下乡精神,2008年1月18日晚,“共建和谐——广西广播电视主持人赴田阳慰问演出文艺晚会”在布洛陀文化广场唱响。本台晚会由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局、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田阳县委、县政府、百色电视台协办。自治区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广西视协主席何丹,广西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德昌,百色市、田阳县的领导出席了晚会。
  演出前,何丹副局长向为本次晚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南宁市艺术剧院授予“共建和谐家园 南宁艺术剧院与电视观众心连心”的牌匾,并在讲话中表示广西广播电视系统将一如既往关注百色等革命老区建设,共同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愿望。
  来自广西电视台和全区各市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以及南宁市艺术剧院、南宁市歌舞团、南宁市杂技团等艺术团体的歌唱、舞蹈、杂技演员共计140人,为田阳观众联袂献艺。歌唱家贾双飞、黄春艳、何梦苓、变脸大师何云雄、小品表演艺术家杨建伟相继登台。整台晚会场面热烈,演员阵容强大,民族特色浓郁。
  本次活动秉承了广西文艺界“三贴近”系列活动的宗旨,将优秀的文艺节目带到田阳人民群众当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及多方的肯定。作为广西视协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委员会的固定活动项目,广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赴区内各地慰问演出将持续开展,为全区各地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