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拍摄大型环境专题电视纪录片《出塞曲》
《出塞曲》摄制组出征仪式
2006年4月14日上午10时,大型环保纪录片《出塞曲》摄制组出征仪式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议室举行,这标志着一部反映内蒙古人文及自然科学、计划历时6个月采访拍摄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黎鸣、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彦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城市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佳、《出塞曲》摄制组监制郑柏峪、《出塞曲》摄制组导演巴特尔及摄制组成员参加了出征仪式。
出征仪式上中视协的主要领导都做了重要讲话,对该片的拍摄内容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同时表达了对该片的殷切期望和对摄制组人员的亲切关怀。《出塞曲》摄制组总监制郑柏峪阐述了《出塞曲》这部专题片的制作初衷,表达了对环境科学的关注以及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导演巴特尔介绍了本片的拍摄计划,未来剧组将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自浑善达克到阿拉善行程万里,对当今环境科学的前沿课题——盐碱尘暴进行深入的实地拍摄,同时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情风貌、稀有物种、科学未解之谜等将进行专题拍摄。在出征仪式即将结束时,《出塞曲》摄制组总监制郑柏峪和导演巴特尔表示,在中视协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剧组力争把《出塞曲》做成专题片的精品。
本片已经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央视媒体对《出塞曲》摄制组出征仪式进行了专访,据悉央视气象频道以及韩国国家电视台将随剧组进行部分跟踪拍摄。
出塞曲摄制组首战告捷 顺利返京 2006年5月10日
《出塞曲》摄制组一行9人,于2006年4月21日早晨7点正式出发,开始《出塞曲》的拍摄。摄制组在张家口张北县的安固里诺尔、锡林郭勒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进行拍摄活动。行程3000多公里。
一路上,摄制组忍受了10级大风和零下8度寒冷,拍摄条件非常恶劣,许多摄制组成员让盐碱粉尘刺激的眼睛红肿、皮肤瘙痒、咳嗽不止,但是摄制组工作人员都克服了。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整个拍摄过程获得了沿途政府相关部门和百姓的大力支持,保证了整个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出发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22日,摄制组到达张家口西北100多公里外的安固里淖尔(蒙语意为有鸿鹰和水的地方),曾经优美的湖泽现在已经是一片干涸,尤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原有10万亩水域在干涸之后变成了一大片盐碱地,3、4级风即让这些白色的盐碱粉末随风刮出十几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用当地的百姓的话说,“全刮到北京去了”,大风则刮得很远很远,危害很大。
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对摄制组成员的体力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都让摄制组克服了,完成了白色盐碱尘暴、沙尘暴发源地的实景拍摄,包括整个尘暴的成因及形成过程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尤其是查干诺尔湖区地区的水系及盐碱化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研究价值。沿途摄制组还拍摄到了海延庙遗址、野生白天鹅等大量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料,以及当地百姓防沙治沙的工作场景,大量的人文以及生态资料为后期拍摄准备了丰富的内容。
目前,为了拍摄季节变化的资料,摄制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第一阶段的后续工作,并于2006年5月10日进行第一阶段第二次外景拍摄。
此次《出塞曲》摄制组的工作获得了韩国和央视气象频道同行的关注,并同行拍摄,韩国SBS首尔电视台和青岛卫视等电视台都作了同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