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当代电视 总目录
2012-03-26
来源:
本刊特稿
新春寄语
1-4 ◆杨伟光
解读抗日战争历史的一部力作
——看电视剧《延安颂》有感
2-4 ◆杨伟光
区域特色 ——西部电视剧崛起的“法宝”
2-7 ◆李兴国 陈 健
《延安颂》的启示
3-4 ◆刘云山
评说荧屏现状 畅谈电视发展
——访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
4-4 ◆本刊记者:唐志平
期待与希望
——人大代表的心声
4-10 ◆特邀记者:杨志华 陈洪波
加强学习 抓好大事 促进繁荣
——在中国视协三届三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
4-12 ◆杨伟光
延安十颂
——看电视剧《延安颂》有感
4-14 ◆周克玉
中国电视剧的拓荒者
——怀念导演潘霞
5-6 ◆李培森
规范管理 放开搞活 促进发展
——中国视协2004年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侧记
5-8 ◆本刊记者:海 原
抓住最佳机遇期 加快电视业发展
6-4 ◆杨伟光
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8-4 ◆刘云山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精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8-6 ◆李树文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名单
8-8
落实“三贴近” 表现“真善美”
——在电视剧《婆婆》研讨会上的发言
8-9 ◆杨伟光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10-12 ◆杨伟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5周年华诞专辑
亲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中国电视发展纪事
10-4 ◆本刊记者:唐 海
◆特约记者:唐世鼎 吴君红
见证中国电视走向辉煌
——访老一代电视人戴临风
10-7 ◆本刊记者:刘 原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记著名导演张绍林
10-9 ◆本刊记者:唐志平
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
谱写世纪伟人的华章
——访著名学者、多部邓小平影视片总撰稿陈晋
9-4 ◆本刊记者:唐 海
金鹰资讯
实践“三贴近” 办好金鹰节
4-17 ◆孙建平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投票阶段情况通报
8-15 ◆视 宣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有奖投票须知及选票、候选名单
8-73 ◆金鹰奖组委会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结果
10-18 ◆组委会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情况通气会在京召开
10-20 ◆视 宣
盛事 盛典 盛会
——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暨第22届金鹰奖颁奖庆典巡礼
11-4 ◆本刊记者:唐 海
金鹰腾飞 众望所归
——访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与会代表
11-6 ◆本刊记者:唐志平
金鹰礼赞
11-11 ◆李耀武
台长论坛
探索创新 打造精品
——对湖北电视台大型综艺晚会的思考
1-13 ◆唐源涛
略论电视新闻采编
1-16 ◆张书省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4+2”法则对我国电视传媒业的启示
2-19 ◆邹晓利 王永连
关于“三化”的实践与思考
2-22 ◆王高宗 韩子夫
三项教育 常抓不懈
——学习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3-6 ◆董育中
探索与期待
——2003年河南电视台新闻立台备忘录
4-20 ◆周绍成
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谱写河北电视台新篇章
4-23 ◆杨国钧
“三项教育”势在必行
5-4 ◆张书省
弘扬先进文化 努力办好教育电视台
——“三项教育”学习体会
6-10 ◆徐森荣
与时俱进 再创辉煌
7-9 ◆刘 敏
从“新”字上突破 在“深”字上着力
——电视新闻创优随笔
7-12 ◆张书省 王卫权
以人为本才能繁荣兴旺
——谈电视剧创作队伍的建设
7-14 ◆马世顺
电视产业经营刍议
8-16 ◆邵若驹
当人文遭遇娱乐
——论电视人文谈话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8-18 ◆王渭林
举“三名”之策 促人才兴台
——广州电视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8-20 ◆付 岩
与时代同步 与观众同行
——写在河南电视台建台35周年之际
9-7 ◆周绍成
统一思想 增强责任 深化改革 全面发展
10-13 ◆赵化勇
电视媒体整合营销的平台战略
10-16 ◆王仁海
区域性电视传媒联手弘扬传统艺术的有益尝试
11-12 ◆董育中
全力打造“新闻连续剧”
11-14 ◆叶燕民
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
11-16 ◆湛庆臣 李小林
立足绍兴戏曲文化 繁荣戏曲电视艺术
12-4 ◆祝 政
新作品评
《雪芹》影视传天下 海宇同争快睹先
1-25 ◆周汝昌
《曹雪芹》的叙事策略及人文观照
1-26 ◆张大勤
痛苦而美丽的精神升华
——电视剧《三连襟》观后
1-28 ◆张玉田
母爱颂歌中的文化反思
——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观后
1-30 ◆李树榕
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
——电视剧《至高利益》观后感
1-32 ◆易光群
视角独特 不同凡响
——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观后
2-9 ◆钟艺兵
理想蕴于平实之中
——电视剧《三连襟》观感
2-11 ◆庞彦强
从“想不到”说起
——漫谈电视剧《至高利益》
2-13 ◆梁秉
维护国法 伸张正义
——电视剧《坐庄》观后
2-15 ◆杨志惠
纪录片《伴》的人文特色
2-16 ◆李其芳
农村改革者的真诚写照
——电视剧《三连襟》观后
3-23 ◆王啸文
魅力来自哪里?
——我看电视剧《浪漫的事》
3-26 ◆周里欣
经典人物的再塑造
——看戏曲电视剧《孔乙己》
4-45 ◆周华斌
迎面飘来一幅画
——浅析戏曲电视剧《孔乙己》
4-46 ◆童道明
一部关注现实的普法力作
——电视剧《飓风》观后
4-47 ◆刘 原
人生在磨砺中闪光
——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
6-26 ◆云 德
山野菊香自芬芳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观后
6-27 ◆戴白夜
他们没有远去
——专题片《生命》的内涵与主题升华
6-29 ◆李耀武
真实亲切 朴实浪漫
——文献纪录片《邓颖超》的艺术特色
6-30 ◆周 迅 孙丽华
用历史舞台的聚光灯扫描人性
——评电视剧《卧薪尝胆》
6-32 ◆林风云 郭庆春
超越类型的悲剧英雄
——谈电视剧《最后的骑兵》人物形象塑造
7-45 ◆郭艳民
一曲凝重悲壮的军歌
——看《最后的骑兵》有感
7-46 ◆周里欣
《秦始皇》的创作特点
7-48 ◆王炜琨
真情涌动 感人至深
——电视剧《大姐》观后
7-50 ◆陈 琰
探索晋商的精神内涵
——观戏曲电视剧《哥哥你走西口》
8-33 ◆李磊明
阳光灿烂的女警形象
——看电视剧《女子监狱》
9-26 ◆李兴叶
唐·吉诃德式的追求与忠贞军魂的统一
——试谈电视剧《最后的骑兵》中常问天的形象
9-27 ◆王雨萌
历史当永远铭记
——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观后
9-29 ◆易光群
大是大非一始皇
——评说电视剧《秦始皇》
10-31 ◆张德祥
一曲悲歌催人醒 安全生产事关天
——观戏曲电视剧《凤凰岭》
10-33 ◆李磊明
《清宫秘档》:历史纪录片的成功探索
11-35 ◆刘海波
忠于原著 再添新意
——谈电视剧《小兵张嘎》的成功改编
11-36 ◆乔 霞
理论纵横
“三贴近”的大众传播学意义
1-34 ◆张志君
“声”“画”符号范畴及其作用
1-36 ◆樊 丽 徐建华
加快电视产业发展的步伐
2-42 ◆刘金祥
电视剧:现代法治精神的匮乏
3-50 ◆张德祥
电视品牌与市场竞争
3-52 ◆刘金祥
做好社会主义媒介监督
5-37 ◆李春颐
光影的魅力
5-40 ◆陈金良
电视剧与法律问题的思考
7-58 ◆刘晔原
视听传媒直面舆论战信息战的思考
8-56 ◆朱剑飞
电视戏剧艺术创新刍议
9-36 ◆张文龙
试析电视产业化及影视频道经营
11-32 ◆严惟礼 郭庆春 林风云
研究与交流
把握市场规律 争创一流期刊
——写在《当代电视》创刊18周年之际
1-42 ◆关志宏
意识定位刍议
——地市级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思想支点
1-44 ◆李德普
专栏节目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1-47 ◆于加波
职业化操作与受众的审美需求
——兼论强势媒体的形象塑造
1-49 ◆熊丽萍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从《中原之变》采播引起的媒介发展策略之思考
1-51 ◆卢慎勇 刘建新
城市电视台节目编排浅谈
2-64 ◆张建华
浅谈法制节目的选题
2-66 ◆南瑞忠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
2-68 ◆张应辉张自显
惊险片的文化意义
——从电视剧《亡命天涯》谈起
2-70 ◆樊 星
电视剧叙事的通俗性与理性
2-72 ◆郑建中
办个DV频道怎么样?
2-73 ◆冷冶夫
女性视角 魅力无限
——冷杉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探析
3-37 ◆王瑞林 蔡尚伟
独家风采 执著追寻
——读《当代电视》断想
3-40 ◆楚 薪
细节使人物和故事更精彩
3-42 ◆邵秉华
论电视栏目片头的个性化
3-44 ◆郝 刚
老年心理与收视行为特征简析
3-46 ◆蒋 力
略谈音乐电视的风格特点及走向
3-48 ◆汪 鹂
永远的巴金 永远的纪念
——大型系列专题片《百年巴金》作品研讨会纪要
4-30 ◆解敏 筱睿 晓东(整理)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品牌频道
4-35 ◆冯 欢
历史的良心
——参加2003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有感
4-38 ◆李 林
浅谈电视剧宣传片的创作
5-18 ◆王少春
细节的作用
5-20 ◆段果平
倾心于银色世界的平等关爱
——宏观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传媒分析
5-23 ◆周 星
新颖独特 思路开阔
——浅谈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角度
5-26 ◆苏秀勤
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化运作
5-28 ◆颜 涛 刘宏宇
树立正确的受众观
5-30 ◆曾素萍
直面竞争 加强创新
——如何应对互联网络的挑战
5-32 ◆郑孝龙
人物细节与新闻评论类节目
6-58 ◆李英莉
好新闻是“策划”出来的
6-60 ◆李腾林
受众呼唤真善美
6-62 ◆谭 涛
新闻性人物专访节目的现实走向
——兼析《东方之子》的若干特点
6-64 ◆李 烨
电视新闻片的画面美
6-66 ◆李永杰
强化经营理念 开发教育节目
6-67 ◆李国全 郑国帅
CIS与电视频道品牌
7-23 ◆王少春
纪录片的魅力
7-26 ◆彭建和
让法制节目真正赢得观众
7-28 ◆段瑞忠 陈青源 陈 宏
东西方电视频道专业化比较
7-30 ◆冷 凇
浅议新闻宣传策划
——兼析锦州电视台抗“非典”宣传报道的策划特色
7-33 ◆刘 芳
传媒业人事管理的几点思考
7-34 ◆刘传福
播撒美丽的种子
——从《名侦探柯南》看我国的动画作品
7-36 ◆陈奇佳
鲜活生动 精心制作
——让社会新闻报道更精彩
7-38 ◆舒 红 李凤云
影视剧艺术诸元素特征初探
8-43 ◆潘 波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
8-46 ◆李建凯
电视外宣“三性”浅谈
8-48 ◆李 科
有感于影视艺术的融合
8-50 ◆陈 欢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社会生活
——电视传媒作用浅谈
8-51 ◆魏润彩
风格与定位
——两岸三地访谈类节目之比较
8-52 ◆刘普亮
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经济报道如何吸引受众
8-54 ◆陈亚辉 禹 欣 赵 庆
播音状态浅析
8-55 ◆吴 涛
寥寥数语见真功
——浅论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的点评艺术
9-50 ◆王 梅
角色的自我感觉
——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浅谈
9-52 ◆高 飞
真与假的矛盾:推动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9-53 ◆王宝寅
试论电视新闻中空镜头的运用
9-54 ◆陈秋红 郑国帅
农业频道如何产业化运作
9-57 ◆李明军
从“新民俗”的角度看春节晚会
9-58 ◆耿 强
应当重视电视的教育功能
10-50 ◆王中建 赵 阳
电视剧著作权的法律分析
10-52 ◆黄西武 李建宏
电视科技资讯的采写与编排
10-54 ◆李志国 蓝 霖 刘 欢
新闻性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抢眼点
10-56 ◆王子富 崔 鹏 黄 杰
做好电视法制节目之我见
10-57 ◆李玉平
创新 贴近 升值
——为电视新闻永葆时代魅力支招
11-50 ◆李德普
重唤“以情动人”
——由江苏卫视《资讯·情感频道》的定位说起
11-53 ◆小 博 马 浩
立足本土 突出特色 构筑核心竞争力
——试论河南电视台的品牌创新战略
11-54 ◆张兵娟
情感·内容·形式
——浅谈地方电视媒体如何实践“三贴近”
11-56 ◆庄 勇
电视电影审美潜质初探
11-58 ◆刘秀梅
感性纪录与理性把握
11-60 ◆张 申 闻小平 孙永伟
“亲亲”效应
——看电视荧屏服务类节目的新走势
12-50 ◆姚 楠
新闻敏感刍议
——从发生在记者身边的三件突发事件说起
12-52 ◆李文龙
电视收视资源经营初探
12-54 ◆熊艳燕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改编
——试析当下由小说改编影视存在的若干问题
12-56 ◆刘树元
编导演之窗
努力塑造人民领袖的光辉形象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
1-7 ◆彭 江
从传统走向现代
——电视剧《三连襟》导演阐述
1-9 ◆郝凌云安燕明
十年一梦到红楼
——《曹雪芹》导演阐述和思考
1-11 ◆王 静
让北大荒精神世代相传
——电视剧《破天荒》创作感怀
2-37 ◆韩乃寅
记录·解惑·发现
——纪录片《孤岛护鸟人》创作手记
2-39 ◆张 申
舞台戏曲片《忠诚卫士》创作谈
2-41 ◆陈金良
创造与社会互动的机会
——谈群众生活纪录片创作
4-40 ◆徐贵琴
电视文艺导演素质刍议
4-41 ◆李水池
小事件 大气象
——纪录片《海路十八里》创作谈
4-43 ◆王轶群 张 申 李汝建
喜怒言情不经意 讽邪扶正一笑间
——《广州人家 ——开心廿四味》编导艺术浅析
6-42 ◆翁蔓蕾
“对比”的艺术魅力
——电视剧《青衣》浅析
6-44 ◆邵秉华
寻觅考古题材专题片的“磁石”
——谈专题片《尘封的契刻》的构思与创作
7-41 ◆高靖怡
弘扬夺冠精神 展现冠军风采
——谈10集电视人物系列片《金牌·记忆》的创作
10-24 ◆郑宝洪 王 慧 李 鹰
走近小平青少年时代
——记著名影视编剧赵葆华和《我的法兰西岁月》
10-26 ◆燕 然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
——首届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创作谈
10-28 ◆李 罡
贵在贴近 贵在创新
——关于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断想
11-26 ◆黄 越
打破地域界限 实现强强联合
——电视人物专题片《留住三峡的人》的创作体会
11-28 ◆宫海洋 郑 子
演员自我魅力刍议
11-30 ◆扈 强
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纪录片《老宅2003》创作谈
12-34 ◆李汝建
专题研讨
略论对经典名著的改编
7-4 ◆仲呈祥
透视“改编”的误区
——我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
7-5 ◆曾庆瑞
“红色经典”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7-8 ◆张德祥
呼唤人间美德 打造艺术精品
——电视剧《婆婆》研讨会侧记
8-10 ◆本刊记者:唐 海
展现壮观亮丽的军旅生活画卷
——近年来当代军事题材电视剧作品漫评
8-12 ◆边国立
现代传播发展趋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9-18 ◆张凤铸
影视频道品牌战略管见
10-44 ◆裴晓林
名牌战略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10-46 ◆陈贤彬
电视栏目品牌化的要素与目标分解
10-48 ◆颜 涛 刘宏宇
省级卫视发展的思考
11-17 ◆迟月利
从“改版热”看省级卫视生存之道
11-19 ◆王永连
省级卫视的竞争态势与策略
——兼谈东方卫视的定位思考
11-22 ◆管 琦
关于节目品牌的思考
12-29 ◆秦宝青 张立杰
彰显个性魅力 打造节目品牌
12-30 ◆许 勇
省级卫视的复调式发展
12-32 ◆屈独芳
节目主持人
CCTV主持人的足迹
2-44 ◆应天常
从感觉到创意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修养浅谈
2-46 ◆萧盈盈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
2-48 ◆杨 群
收放自如 浑然一体
——大型艺术专题片《独领风骚 ——诗人毛泽东》解说札记
4-49 ◆任志宏
眼神 ——主持人的第二语言
4-52 ◆熊艳华
审美传播与素质培训
5-34 ◆刘 广 卢小平
形象的真实与真实的形象
——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的屏幕形象浅谈
5-36 ◆林 涛 王丽娟
浅谈电视新闻的“播”与“说”
6-41 ◆林 涛
略议缩小“主持”放大“人”
7-39 ◆黄宇波
周家有女初长成
8-63 ◆皖 宣
搭建平台 增添活力
——记陕西电视台首届“最受观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
9-76 ◆侯 湘
新闻说书人:主持艺术的民族化探索
10-64 ◆张建敏
感受美丽
——记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曾子墨
10-66 ◆黄 皓
浅谈播音主持的意境美
11-68 ◆牛永华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荧屏魅力
11-70 ◆高 巍 高海英
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特质
12-71 ◆夏春阳
地方台巡礼
精彩与快乐同在
——记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全新改版
2-50 ◆本刊记者:唐志平
聚合优势 为我所用
——找准公共频道的立足点
2-52 ◆宋丽安 郭晓燕
城市电视台如何发挥地域优势浅议
3-76 ◆朱利伟
倾尽全力 无怨无悔
——唐山电视台通联工作感言
7-62 ◆沈明娥 李洪英 韩 凌
探索与期待
——2004年太原广播电视剧制作中心剧本征评感想
9-60 ◆韩 峰
运用电视手段弘扬“二人台”传统艺术
9-62 ◆王云飞 李磊明
湖南广电集团纪录片生产之现状与思考
10-60 ◆余 辉
《乡村发现》“美丽村姑”比赛也倾城
10-62 ◆李耀武
荆楚荧屏插上音乐的翅膀
——记“首届全国校园歌手电视大赛”
11-62 ◆谭 军 陈 立
聚焦“中原文化北京行”
12-67 ◆施中阳
扫描解析
在“多样化”中凸现时代精神
——2003年度国产电视剧创作一瞥
1-19 ◆王啸文
差异化 竞争力
——试析省级卫视的发展空间
1-22 ◆潘 波
关于近年中国纪录短片的分析思考
2-25 ◆周 星
从回归看出路
——谈刑侦题材电视剧创作兼评《荣誉》
2-29 ◆赵卫防
浅谈电视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处理
2-32 ◆杨宪泽
解决三道难题 处理两个转变
——“真人秀”节目面临新机遇
2-34 ◆刘江华
电视新闻媒介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2-36 ◆侯 鹏
科教节目实用价值浅谈
3-57 ◆尹素琴
传统叙事的魅力
——浅议电视剧《大染坊》的编剧追求
3-58 ◆刘 原
对外电视纪录片叙事三要素
5-47 ◆许松青
电视新闻叙事
5-50 ◆赵秋实
公益广告中的人文关怀
5-52 ◆秦 沈
是真名士自风流
——解读《回家》的意义
6-54 ◆陈广平
电视散文的文学属性
6-56 ◆尚书华 殷治中
解读《手机》 观照电视
6-57 ◆王云飞
《金锁记》改编刍议
7-70 ◆王巧凤
“平民叙事”与“人性关怀”
——评析电视剧《浪漫的事》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诉求
7-73 ◆张国涛 毕静洁
纪录片:1+1的艺术
8-69 ◆杨 璐
女性心灵之绝唱
——看电视剧《青衣》断想
8-71 ◆王艳玲
穿越时光缝隙
——略论京味电视剧题材挖掘的文化价值
9-72 ◆马志丹
电视新闻导语镜头刍议
9-75 ◆孙愈中
走出“泛娱乐化”的审美误区
10-74 ◆邹定宾
有特色 有看点
——聚焦第二届广博会
10-76 ◆本刊记者:唐 海
鼓舞人心的主频道节目编排
11-76 ◆王建忠
观察与思考
试析“策划”在法制节目创作中的作用
1-68 ◆赵海冰 段瑞忠 傅江涛
选题立意·谋篇布局·镜头语言
1-70 ◆尹学华
现在进行时:谈话类节目直播
——略谈北京台记者节特别节目《全方位接触记者》
1-72 ◆李志国 杨学民 张桂花 秦 方
电视媒体经营策略分析
1-75 ◆李 波
创造类型
3-31 ◆王冲宵
喜剧小品20年
3-32 ◆陈孝英
提升内涵 雅俗共赏
——从《幸运52》看综艺类节目走向
4-66 ◆刘普亮
新闻节目风格比较研究
——从中央台三个栏目对同一条新闻的报道谈起
4-68 ◆许金钟 武欣
我们还能怎样做新闻
——电视新闻类节目一次新的尝试
4-70 ◆叶 青
从航意险风波看媒体报道
5-63 ◆王晓路
转换与重组
——荧屏导视类栏目的传播理念
5-64 ◆刘 颖
严格把关 杜绝硬伤
5-66 ◆高有祥
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
5-68 ◆安 兴 傅江涛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6-46 ◆沈文锋
更名的背后
——省级卫视发展趋势观察
6-48 ◆文艳霞
搞好地方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管理
6-50 ◆杨瑞金
屏幕差错小议
6-53 ◆王 萍 牟江丽 于松涛
融合·差异·独具魅力
——电视散文与文学散文的审美比较及审美追求
7-52 ◆高多祥
纪录中的主持
——论纪录片主持人的特征
7-54 ◆金晓非
易地采访与其它采访形式差异谈
7-56 ◆卢斌华
艺术提升文化的层次
——关于环境文化题材电视纪录片的思考
8-35 ◆杨树林
浅谈电视台的新闻选题管理
8-37 ◆张家东 郭晓燕
电视谈话节目的共存与传播
——泉州台《企业新观察》实践“三贴近”
8-38 ◆赖礼建
公平合理 真实公正
——新闻活动与法制建设的合理冲撞
8-40 ◆李 翟 朱 颖
在戏曲与电视之间运筹
8-42 ◆范 龙 马 鸥
直播与传播大众化
——由“火星”直播思考科技节目的发展方向
9-39 ◆孙 涛
拿来主义与创新发展
9-42 ◆陈爱美
人口电视节目的发展刍议
9-44 ◆樊蔚泉
继承传统 不断创新
——晋蒙陕冀“二人台”大赛断想
9-46 ◆卢元隆
魅力独具的预测性报道
10-37 ◆侯 鹏
打造栏目的DNA
10-38 ◆梁 红
城市台文娱类节目的生存之路
10-40 ◆马 鸣
“电视戏曲”之我见
10-41 ◆陈金良
认真对待“红色经典”
11-42 ◆陆绍阳 张 岚
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
11-44 ◆蔡 敏
广电报应对报业竞争的思考
11-46 ◆钟前寿 莫 玲
荧屏呼唤英雄
11-48 ◆初 晓
亲和力·向心力·影响力
——浅谈城市电视台形象宣传片
12-38 ◆沈文锋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改进电视会议新闻之我见
12-40 ◆高 巍 赵秀玲 王小东
浅析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之趋势
12-42 ◆王 烨
为城市打造对话的平台
——制作《QTV对话》的体会
12-44 ◆理 冰 崔 滟
对于《白领人生》走向全国的思考
12-46 ◆汤 浩 祁 卫
数字时代:影像特权的瓦解
12-48 ◆陈 建
电视新闻宣传中的观众意识
12-49 ◆李艳燕 纪 雨 马 莉
栏目冲浪
改弦更张 贴近百姓
——沈阳电视台《文化视野》栏目的追求
1-58 ◆苏秀勤
情真意切 自出机杼
——观《艺术人生》一得
1-60 ◆侯建萍
依靠特色求发展
——北京电视台《世界你好》栏目晚间版改版思路
1-62 ◆张雪奇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的文化分析
2-56 ◆张启忠
心灵之约 温暖人生
——漫谈吉林市台谈话类栏目《绝对情感》
2-58 ◆郝蓄芳
居安思危 开拓创新
——关于《梨园春》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2-60 ◆蒋愈红
学习与引导
——由谈话节目《爱不言迟》谈起
3-54 ◆张 立
知识与情趣同在 精致与温馨并存
——《中国文艺》栏目《四大名著·西游篇》观感
3-56 ◆王占海
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初探
4-54 ◆李玉洁
独秀一枝 芬芳飘逸
——试析北京台《第7日》与《7日7频道》的魅力特征
4-56 ◆黄殿琴
比较:电视新闻中的亮点
——从北京台《城际特快》看比较新闻的实践
4-59 ◆牛振青
往事如烟 岁月如歌
——看北京台《老同学大联欢》栏目的发展
4-62 ◆刘晓东
略论医疗健康栏目的改革
4-64 ◆朱颖 李翟
贴近群众 解读心灵
——写在《真情旋律》栏目开播五周年之际
5-10 ◆汪 帆
形态美与艺术美
——从山西电视台《魅力人生》栏目谈起
5-11 ◆阎 赋
《天天娱乐》栏目两岁回眸
5-13 ◆王冬青
荧屏生辉 贵在创新
——从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说起
5-14 ◆欧阳宏生 侯雪轶
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第一时间》
5-15 ◆龚 正 钱文武
人际传播的大众化
5-16 ◆张 舒 方永明
以人为本 尊重受众
5-17 ◆许梦凡 许建华 钱 强
多元文化不能用一把卡尺衡量
——简论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及其它
6-19 ◆杨树林
《非常6+1》:明星乌托邦
6-21 ◆伊 云
品牌意识与品牌栏目
6-23 ◆芮 华
《第一时间》成功要素解析
6-24 ◆叶 子
坚持“三贴近”永葆艺术活力
——《梨园春》心连心活动的启示
7-66 ◆王仁海, ,
论栏目的动态化管理
7-68 ◆郝 刚
以人为本:传递人文精神
——《中国人》创作思路浅析
8-25 ◆刘淑燕
对《法制广角》的理性思考
8-27 ◆张映红
创新是《梨园春》永恒的追求
8-29 ◆蒋愈红
《1860新闻眼》的启示
9-31 ◆管佳莹 李志宏 董吉吉
不拘一格 独辟蹊径
——评央视《社会记录》
10-35 ◆孙卫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记绍兴电视台“三朵花”
11-38 ◆李文龙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拓展空间
——从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说起
11-40 ◆秦 沈
坚持三贴近 创出新天地
——初探《和你们在一起》
12-36 ◆裴晓林
三剑客杂谈
沙子何其多
1-64 ◆刘 锋 周正新
不能一味地“让爱做主”
1-64 ◆陈 如
且谈“添油加醋”
1-65 ◆施殿华
从梦中醒来
2-74 ◆白 木
呼唤美好的歌声
2-74 ◆王 潇
竞赛题与观众
2-75 ◆陆
漂亮女孩都任性?
3-74 ◆齐殿斌
“半边天”不能塌
3-74 ◆阿 培
都市言情剧:“婚外恋”的赞歌?!
3-75 ◆晓 滨
不该缺失的缺失
4-74 ◆雅 田
拒小利防微杜渐
4-74 ◆聂玉民
媒体,请不要越位
4-75 ◆郝 洪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
5-70 ◆姬建民
体验生活过时了吗?
5-70 ◆齐殿斌
盗卖国宝与流失国资
5-71 ◆孙焕英
三亿儿童嗷嗷待哺
6-68 ◆刘飞雪
美女·丑女·理性
6-68 ◆苏秀勤
编一部《影视虚假艺术大全》如何?
6-69 ◆齐殿斌
问渠哪得清如许
7-64 ◆施殿华
回归记者本位
7-65 ◆张晓晴
悲壮岂能调侃
7-65 ◆孙焕英
当心“自己打败自己”
8-60 ◆齐殿斌
几家欢乐几家愁
8-60 ◆吕晓懿
收视率为王与电视剧泛滥
8-61 ◆刘 徽
不要当“思想懒汉”
9-64 ◆关 仲
宫廷戏“繁荣”的忧虑
9-64 ◆王 磊
平民意识与贫民意识
9-65 ◆蓝红宝
“谈话”节目别程式化
10-58 ◆孙焕英
说脸皮
10-58 ◆冷 岳 李增林
绝不放过
10-59 ◆秦 忠
影视片的“狂症”种种
11-64 ◆齐殿斌
可怜天下孩子心
11-64 ◆唐黎标
反季蔬菜与主持人着装
11-65 ◆邱朝举
想起了瑞士军刀
——有感于央视《综艺大观》停播
12-64 ◆雅 田
敬请关注观众感受
12-64 ◆赵玉嵘
请给工人腾点地儿
12-65 ◆排凤江
探索与望
谈ICAD与艺术形象设计师
6-70 ◆彭剑平
争鸣园地
究竟是电视还是电影
——电视电影理论定位初探
3-12 ◆武 斌 魏晓菁
MTV不是TVM
——关于音乐电视创作的认识
3-15 ◆张 琦
为中国电视电影把脉
4-26 ◆张志君
电视电影特点浅谈
——从《兄弟连》谈起
4-28 ◆初 晓
旋风中的困惑与沉思
——对省级卫视大“变脸”的几点质疑
9-32 ◆武 夷
省级卫视竞争策略浅谈
10-21 ◆耿小博 郝建军
祛除泡沫 返归本源
——专家学者点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12-18 ◆鲁 真
背叛还是救赎?
——从《中国式离婚》说开去
12-22 ◆陆 健 赵 杨
《中国式离婚》的修辞
12-24 ◆张春玲
洞悉 博弈 妥协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阐释当下婚姻文化的得失
12-26 ◆夏中南
公众指点
《脚下天堂》的魅力在哪里
4-73 ◆剑 声
有深意的神来之笔
——看《与您相约》一期节目有感
7-42 ◆禾 土
星簇掠影
王斑倾情演《情人》
7-44 ◆柳秀文
世界影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邬君梅访谈
11-66 ◆张 弓 图/丁 黎
耕耘篇
见证历史 无愧未来
——记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部主任邬志豪
1-56 ◆姜宗仁
刚柔相济 胸有成竹
——访北京电视台总编辑张晓爱
3-8 ◆本刊记者:唐志平
勤于思 敏于行
——记北京电视台台长刘敏
6-13 ◆本刊记者:唐志平
热爱纪录片,如同热爱生命
——郭西昌和他的纪录片作品散记
6-16 ◆姚洪磊
越走越好
——与吉林电视台台长冯晨一席谈
7-16 ◆本刊记者:刘 原
求新求变 持之以恒
——记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裁刘燕铭
7-19 ◆本刊记者:唐志平
来自平凡岁月的纪实
——访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李兴国
9-21 ◆本刊记者:唐志平
制片沙龙
浅论电视制片人制
9-66 ◆陈 建
儿童频道
生正逢时 茁壮成长
——写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之际
6-34 ◆张志君
对儿童电视节目的几点思考
6-36 ◆张瑞华
为了孩子
——《新闻透视》追踪地下黄色动漫书纪实
6-38 ◆姜宗仁
少儿节目摄像的几个问题
6-39 ◆李 洁
关注童心世界
——少儿电视创作不能成人化
6-40 ◆薛云峰
少儿电视频道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9-68 ◆赵歌乐
整合少儿节目资源 搭建健康成长平台
——组建少儿电视频道的实践与思考
9-70 ◆童 瑶
两难境地
——媒介儿童节目内容和报道刍议
10-68 ◆朱 颖 李 翟
对白:电视动画的关键趣味
12-68 ◆刘苗苗 杨志亮
热点快评
众说纷纭品评春节晚会
3-16 ◆本刊记者集体采访
电视晚会向何处去
3-20 ◆刘扬体
视协联网
探索基层协会建设的新境界
2-62 ◆汪 帆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再创佳绩
——记中国视协三届三次理事会议暨三届五次主席团会议
4-15 ◆本刊记者:唐 海
把建设“温馨之家”的工作做得更好
——2004年全国视协秘书长工作会议侧记
4-16 ◆海 鸣
江苏等省视协团体踊跃为会员订阅《当代电视》
5-9 ◆本刊特约记者:伊 然
横向联合 共谋发展
——中国视协省级影视频道委员会成立大会侧记
6-8 ◆海 鸣
总结经验 不断进取 竭诚服务
——《当代电视》第五次董事单位暨编委会议纪要
6-9 ◆本刊记者:唐 海
交流经验 开拓创新 共谋发展
——记2004年全国视协秘书长工作会议
9-10 ◆本刊记者:唐 海
协会工作的关键是搞好服务
9-11 ◆汪 帆
勤服务 抓活动 促效益
——做好省视协工作的几点体会
9-15 ◆汤丽娟
歌曲征集:《我们的温馨之家》
9-15 ◆啸 文 万 超
探讨文化传承 促进电视发展
——记第四届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论坛
12-6 ◆本刊记者:刘 原
新的构想新的平台 新的超越
——记“首届泛珠三角电视媒体高峰论坛”
12-8 ◆本刊记者:唐 海
守望与超越
——全国戏曲电视剧研讨会综述
12-11 ◆裘雪英
西部纪录片的盛事
——首届中国“西部电视纪录片论坛”综述
12-14 ◆侯 洪 张 玫
谈艺坊
赵宝刚:对艺术的甜蜜向往和执著追求
1-38 ◆本刊记者:唐 海
将表演进行到底
——谈演员李洪涛的演艺之路
1-40 ◆本刊记者:刘 原
为实现中国电视节目“走出去”不懈奔忙
——记第三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孙剑英
2-53 ◆本刊记者:唐海
海上明月共潮生
——纪录片《千里共婵娟》赏析
5-54 ◆孙宏华
工作室
电视剧音乐创作浅析
1-66 ◆刘智忠
一个适应市场“征服”观众的人
——访电视剧制作人高群书
3-70 ◆汪 澈
电视字幕运用技巧浅谈
3-72 ◆阎胜利
电视摄像师的艺术直觉与灵感
7-75 ◆王 彬
播音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8-65 ◆郑 茹 黎 阳
声音的选择与运用
——王永福电视音乐艺术片的声音处理艺术
8-66 ◆刘生强
新尝试 新挑战
——“中韩大学生IT智力竞赛”中的网络技术运用
8-68 ◆秦瑜东 秦瑜明
凝神之美
——电视散文《崂山》音乐音响创作阐述
10-70 ◆杨晶晶 于荣健
电视新闻的“非线性”编排
10-72 ◆钟 波
浅谈不同类型纪录片对声音的运用
12-66 ◆曹 坤
新秀传真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记青年演员肖宜衡
7-43 ◆海 峻
文静如诗 恬淡似莲
——青年演员胡靖钒素描
9-48 ◆漓江雪
TV动态
《家有儿女》编剧创作会议在京召开
1-24 ◆本刊记者:唐志平
江西电视台举办“2003年江西电视传媒论坛”
1-33 ◆杨 群
牵手热心观众 展示真我风采
——江西电视台请观众评选本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
1-35 ◆杨 群
贺岁片《手机》以全新的运作方式进入市场
1-57 ◆阿 培
上海东方卫视成立“东方卫视福善基金”
1-59 ◆宗 仁
上海电视台成立区县记者站
1-63 ◆沪 姜
纪录历史 弘扬文化
——2003 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召开
2-12 ◆刘 原
上海11个电视频道2004年新版亮相
2-18 ◆姜宗仁
大连电视台推出大型特别节目《领跑大振兴》
2-61 ◆崔高斌
规范管理 提升素质
——山西电视台宣传管理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3-22 ◆李磊明
第二届中国企业电视论坛在北京举行
3-36 ◆海 原
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活动启事
4-25 ◆视 宣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成立
4-37 ◆阿 原
百部获奖动画亮相互联网
——中国视协卡通艺术委员会推出在线展览活动
4-37 ◆阿 原
CCTV寻找最会“玩”的人
——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互动节目《体验中国》
4-53 ◆阿 原
重庆台2004年度新闻改革拉开帷幕
4-61 ◆艾 欣
全国第十届推文艺新人大赛河北赛区开擂
5-7 ◆帆 宣
东方明星艺员牵手20集电视连续剧《桃花源记》
5-25 ◆李耀武
重庆卫视频道打造品牌
5-39 ◆甘 波
央视全盘收购国产电影
5-49
粤味轻喜剧集《广州人家 ——山水“友”相逢》五月与观众见面
5-51 ◆万 雷
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开播十周年
5-62 ◆宗 仁
上海举行“蓝天杯”市民学手语大赛
5-76 ◆姜宗仁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新浪、《体坛周报》合作报道中超
6-12 ◆宗 仁
重庆电视台卫星频道节目成功落地美洲
6-22 ◆唐和平
北京电视台走过辉煌25年
6-52 ◆赵文侠
ICAD美术设计及艺术形象设计师职业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6-75 ◆李景枢
300集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开机
6-76 ◆唐志平
中国电视“南方杯”开评、“南方论坛”筹谋议定
7-22 ◆南山枫
探索传播规律 弘扬先进文化
——“现代传播与中国当代文化”高峰论坛在福建泉州召开
7-22 ◆阿 元
2004中国卡通产业论坛暨大连国际数码艺术周将于大连举办
7-22 ◆阿 元
市场运作 模式创新 瞩目热点
——简记2004年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
7-51 ◆海 鸣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央视“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作品征集活动拉开帷幕
7-51 ◆吴国平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艺文化中心近日挂牌成立
8-11 ◆视 宣
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将于12月举行
8-26 ◆海 鸣
电视理论文献片《小平您好》摄制完成
9-6 ◆赵 涓
2004年金鹰节推出国际文化产业论坛
9-23 ◆李耀武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等联合摄制《新西藏》
9-35 ◆姜宗仁
文献电视片《邓小平与上海》在上海开播
9-38 ◆姜宗仁
迈向新阶段 开创新局面
——中国视协农视委主任会议暨农视委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9-41 ◆唐 海
北京电视台推出都市平民剧《抓住幸福不撒手》
9-41 ◆孙 彦
第二届全国“千县工程”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隆重召开
9-67 ◆刘育麟
电视文献片《小平您好》好评如潮
10-43 ◆赵 涓
江西三套“绝对明星”节目火爆荧屏
10-43 ◆赵 涓
上海建成全面数字付费频道运营平台
10-43 ◆姜宗仁
《家有儿女》100集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10-51 ◆李 洪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200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
10-61 ◆崇 文
中国视协高校艺委会在京召开工作会议
10-63 ◆刘 原
《现代传播》创刊2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
10-63 ◆刘 原
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隆重推出《太祖秘史》
10-63 ◆韩 刚
第四届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论坛在扬州举办
11-69 ◆刘 原
移动数字电视节目将登陆江西
12-21 ◆熊丽萍
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举行改版10周年研讨会
12-33 ◆姜宗仁
《非常24小时》欲“引爆”春节荧屏
12-45 ◆刘 原
河北文艺新人获“推新人”大赛总排名第一
12-51 ◆冀 影
安徽卫视《第一剧场》亮相荧屏
12-53 ◆徽 视
交响京剧电视剧《佘赛花》在横店拍竣
12-72 ◆曾毓琳
市场风向标
考量受众心理 创新电视广告
3-61 ◆周 磊
现代企业制度与电视业体制改革
3-62 ◆余 灏
电视剧的市场运作
——从四川电视剧获奖谈起
3-64 ◆蒋宁平
关于影视产业的再开发
3-66 ◆李晓强
拓展节目外延 提升品牌价值
3-68 ◆金娜娜
电视产业发展浅谈
5-56 ◆钟前寿 文明珠
电视广告的有效到达
5-58 ◆彭晓华
制片人:影视生产关系的枢纽
5-60 ◆王 甫 吴丰军
中国纪录片为什么卖不动?
12-59 ◆冷冶夫
新技术打造新媒体 新市场蕴藏新机遇
——成长期中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
12-60 ◆沈明昌
新舞台
源头活水 天籁之音
——喜看“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
3-28 ◆冯光钰
歌手谭晶对军人的挚爱
8-62 ◆幼 彤
词语辨析
播音员错读字词两例
2-76 ◆罗 辛
眼睛·事物朦胧
2-76 ◆木西示
荧屏误读误用字词拾漏
4-76 ◆杨宪泽
广角镜
北京风情舞动巴黎
——香榭丽舍大街盛装游行表演录音纪实
5-72 ◆张素惠
英国的“BBC事件”
5-74 ◆非 亚 冷 凇
BBC该不该完?
——西方公共传媒服务的价值演变
6-72 ◆亚 非 冷 凇
地球那边的荧屏也精彩
——中国电视艺术代表团访问巴西琐记
8-31 ◆王 锋
东瀛电视一瞥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代表团访日简记
11-72 ◆王占海
制造收视热点的真实电视
12-62 ◆刘 岩
万花筒
花样翻新 千奇百怪
——“残酷”的英国娱乐电视节目
4-72 ◆冷 凇
名人访谈
李瑞英素描
8-22 ◆本刊记者:唐志平
放眼楚天舒
——访湖北电视台台长唐源涛
11-24 ◆本刊记者:唐 海
名记者·实干家·掌门人
——访广东电视台台长张惠建
12-16 ◆唐 海 刘 敏
他山之石
来自东瀛的电影视角
——访日本电影学者四方田犬彦
1-53 ◆本刊记者:唐志平
英国媒体产业化现状
3-34 ◆冷 凇
于平淡朴实中见精彩
——韩国电视剧《看了又看》赏析
5-42 ◆王 榕
在“韩流”的背后
——解读韩国电视剧
5-44 ◆刘 原
汲取国外经验 发展中国动画
9-24 ◆王 锋
中美警匪题材影视作品的对比分析
11-74 ◆冷 凇
德国的电视体制与产业政策
12-73 ◆张生祥
报刊文摘
《安南呼吁消除南北电视信息鸿沟》等18条
1-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主旋律电视剧照样拍得好看》等17条
2-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要关注“三农”问题》等14条
3-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呼唤文化立法》等15条
4-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关注文化体制改革》等15条
5-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今年北京电视周有八大创举》等16条
6-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发挥传媒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等17条
7-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三大电视网竞争激烈》等23条
8-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雅典奥运电视转播创纪录》等19条
9-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省级卫视变局在即》等19条
10-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电视艺术要激励人心》等17条
11-77 ◆本刊资料室供稿
《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等14条
12-77 ◆本刊资料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