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产电视剧:问题与策略
国产电视剧从2003年起就已经突破万集大关,而且每年都以千集速度增长,作为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国产电视剧在数量上狂飙突进,质量却饱受诟病,如何由电视剧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在保证电视剧商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价值,成为当下电视剧创作和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与辽宁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于11月18日召开了“2011国产热播电视剧创作论坛”。
辽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刘文艳首先介绍了辽宁省乃至全国电视剧的发展情况,并着重强调电视剧生产创作应始终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二是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三是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四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五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会上,不管是奋战在电视剧创作一线的编剧导演,还是电视艺术理论家,都结合各自领域,针对当前国产电视剧的样貌,对其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真知灼见。
原创性缺失
电视剧的原创性问题已经在评论界饱受诟病,抄袭、跟风、翻拍、续拍,一种类型剧火了,必然引来跟风者无数,谍战剧、穿越剧的热播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对于编剧、导演、制片人来说,这是电视剧盈利的一个基本保障,因为随波逐流跟拍热播剧起码可以使自己在电视剧市场稳稳分得一块蛋糕,这完全是资本逻辑下的一种利益驱动。但是对于观众开说,原创性缺失使电视剧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观众在已经被咀嚼多次的电视剧题材中很难得到美好的身心享受和价值提升。
田志伟认为,原创品格是每一个电视剧创作者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它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它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始创作冲动,来源于自身的生命体验,所以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当创作者的这种原始创作冲动喷薄而出时,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观众、震撼心灵的电视剧作品。栾俊林认为目前电视剧创作随意性太大也是原创性缺失的原因之一,这体现在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安排上,编剧导演理论素养的浅薄,创作技巧的贫乏,创作态度的随意,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生命,影响了观众的审美情趣。面对当前电视界这种浮躁、功利的创作风气,庚钟银、孙春平都强调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性,创作者要真正贴近生活、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最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苦于找不到素材之后的凭空想象和盲目跟风。黄世明、卢兆珊呼吁编剧、导演、制片人在彼此的博弈中,要打破简单的买方卖方关系,多一些友好,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共同为打造电视剧的艺术质量而形成合力。
公共话题性缺位
洪兆惠主席认为电视剧作为最受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公共性,也就是电视剧要引发公共话题。现实生活中会产生太多的公共话题,而且今天的大众对公共话题的参与热情比任何时代都高,从社会的公平正义等重大话题到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伦理,公共话题都是关于生存的种种,都具有现实性。对此,孙春平表示,当前电视剧远离了社会大矛盾,多局限于儿女情长,真正具有社会反响的重大话题涉及太少。电视剧也许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它的使命旨在提出问题,加以审美化,使得人们正视问题,并得到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回避社会矛盾就失去了电视剧的公共职能。苏妮娜由此谈到了话题剧,她说,话题剧的兴起是一个趋势,电视剧的话题性就是抓住社会热点,切中大家所思所想。在她看来,话题有内在和外在之分,房改、医改、信访等题材属于外在话题,而内在话题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伦理等话题。话题也许不能得到终结性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但它是一个切入口,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对于创作者来说,话题如何走到观众关注的最准确的点上,是话题剧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过度娱乐化倾向
据统计,全国有75%的人在看电视,其中75%的人在看电视剧,电视剧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影视艺术具有认知、教化、审美、娱乐的功能,但是今天的电视剧几乎忽略了前三者,而过度强调了它的娱乐化功用。柏拉图说:“过度快感可以扰乱心智”。快感过度之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精神反思能力的衰减。与会者一致认为,面对电视剧“三低一高”(低收入、低学历、低社会地位,高年龄)的主要收视群体,创作者不能强化这种鉴赏心理中的落后因素而一味屈尊俯就,应该挺起自信的胸膛传递对观众有引领作用的价值观,使观众的精神世界有所提升。
许多电视人都表现出对电视剧低俗化的焦虑,对审美理想的呼唤,以及将电视剧构建成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自觉和担当意识。编剧徐广顺在发言中呼吁电视剧创作要回到思想的前沿,呼吁巴尔扎克所称赞的那种“用最少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的文艺作品。他认为在创作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时要进行多重思考,要表达温暖与爱,要承担忧国忧民的责任与使命。
苏妮娜谈到了影视粗鄙化倾向。她认为电视剧应更具情怀,在电视剧中应该传达一些疼痛的东西,剧中所传达的痛将引领有痛感的观众走到它的内部去,对痛的触碰会使电视剧更具深刻性。
牛寒婷以家庭伦理剧为例,从正面角度对国产热播剧进行探讨。她认为家庭伦理剧已经进入模式化生产,有自觉的伦理建构意识,传递了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把家庭伦理关系与现代个体自我成长相结合,跨越了单向度的视域,探讨了不仅是血缘而是人性的体察和展现。
评价体系不完备
当前,唯收视率的单一评价体系势必成为电视节目品味不高的一个罪魁祸首。破除电视剧市场上收视率左右产业链的局面,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质。邢丹认为,由于利益链条和唯收视率的限制,收视率高的作品,必然引来电视剧创作者和电视台购片者的跟风,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电视剧的收视率并不能体现产值以外真正的精神价值,应该从电视台角度确立一种价值导向,提高购片标准。另外,对电视剧作品的理论批评,缺少客观角度的价值判断,大多是从营销角度进行跟风和造势,并不能切中肯綮地抓住作品真正的核心所在。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编的《2010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一书,提出了考量国内电视文化栏目的四项欣赏指数,分别是健康程度、启迪程度、口味程度和娱悦程度。这四项欣赏指标强调了文化价值、文化品质,是将电视节目纳入文化价值标准评判的一次成功尝试,它突破了一般收视率调查的方法,既是对当下单一收视率评价体系的平衡,也是一种矫正。这种凸显文化价值的评估体制,对电视剧的评价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作品审查问题
面对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量,剧作者们更在乎的是另一个“三分之一”——2011年,电视剧生产机构向广电总局申报的电视剧项目有3万多集,其中有1万集没批准拍摄。
在近期召开的首届“中国电视剧编剧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曾明确表示坚持题材尺度的重要性,严把题材关。多年在电视剧创作一线的王君认为针对电视剧题材的限制,创作者要把握好一个尺度,那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使社会责任感和市场的接受度达到完美的结合,适应并引导观众收视,这是电视剧创作者应该把握的基本点。
另外,从事电视剧审查工作的于珧向大家介绍了电视剧作品的审查原则,一是价值观原则;二是涉密、涉外、民族宗教等的禁忌;三是常识性的错误;四是关于“三俗”的审查;五是作品的传播效应。当然,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一旦走入市场,就已经超出了行政管理的范畴,还有一只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进行宏观调控。
彰显地域特色
面对电视剧生产泡沫化,如何开发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剧也是与会嘉宾集中讨论的问题。林兆良提出要打造具有辽宁品牌意义的精品力作。王君认为,我省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有很多地域色彩的东西值得挖掘。比如,荣获飞天奖的电视剧《漂亮的事》就取材于沈鼓集团的五朵金花,《金色农家》、《女人当官》具有浓郁的东北农村特色。正在拍摄中的《大辽河》描写的是清末民初东北军的故事,表现兄弟情谊、社会正义和民族大义的主题。辽宁省在年代戏和农村戏上都具有地域性的优势,有很多被业界称为奉天系列,辽沈系列的题材,比如张氏父子、东北抗联等。应该说,辽宁并不缺少好的故事,而是缺少讲好故事的人,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以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地域文化发扬光大,真正形成辽宁气派、辽宁风格,使辽宁电视剧的东北风再次劲吹全国。
未能到会的郭兴文主席向大家传达了他对会议的期许并提出了他对辽宁电视剧如何独辟蹊径、重振雄风的几点看法。他认为,辽宁电视剧人才辈出,如何在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电视剧时,把人才整合起来,为家乡的电视艺术事业出谋划策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目前国产电视剧跟风严重,很多剧粗制滥造,如何精心打磨,出精品力作,是辽宁电视剧发展的重要策略。
此次论坛,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来自创作一线的信息,专家学者们以一种忧患意识在热议国产电视剧创作成就的基础上,把关注点集中到分析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凸显的问题,为辽宁电视剧乃至全国电视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助推作用。
(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