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学术研究
 

2012年中国艺术发展概观

来源:中国视协   

第二部分 发展趋势

2012年,中国文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集中凸显出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它们不仅成为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更为未来的文艺走向和文化决策提供了启示。

一、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文化正能量的能力稳步提升

全国文艺工作者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播文化正能量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正能量本是物理学词语,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在中国草根火炬手远渡重洋参加伦敦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网民中产生了“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等网络热词,使得正能量一词成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个体动力和情感的代名词,随后又伴随对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推介语而更加引人注目、深入人心,在文艺界迅速扩散为对一种健康、能动、奋斗、责任等正面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和节目的普遍要求,标志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思潮正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自觉担当和中国公众的自主品位。2012年,文艺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文化正能量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绩。

第一,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以人物性格魅力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段去感染大众。影片《雨中的树》巧借儿子的回忆和真与幻相互交融的镜头,展现英模人物在现实生活底层的顽强坚守和人格风范。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质量提升,佳作频现。《焦裕禄》、《杨善洲》、《营盘镇警事》、《感动生命》、《国门英雄》、《阳光路上》、《北京青年》、《心术》、《浮沉》、《青瓷》、《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不是钱的事》等作品在展现优秀共产党员心系民生的为官品德及关怀普通民众生活境遇改善、刻画当代年轻人追梦经历及成长曲折、激励以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等方面,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开拓,有力地传递了人文关怀、伦理和睦、思想健康、信念坚定等文化正能量。

第二,注重对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细节的深描和重构,力求从小人小事中透视重大题旨,以小见大,并在艺术制作上追求新颖而又简洁精致的效果。舞剧《徽班》没有写其进京的辉煌,而是聚焦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徽班”和一群爱戏如命的小人物身上,围绕情义这一中心而展开善与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用舞台视觉语言和舞蹈手段本身去刻画人物命运上做出可贵的美学探索。5集纪录片《超级工程》以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的建造为主要内容,纪录了这些“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巨型工程的建造过程,把视觉冲击力和细节感染力结合起来,成功地阐释其体现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蕴含的中国智慧及中国力量。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反映底层民众诉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真实反映其喜怒哀乐和利益诉求。一批戏剧(戏曲)作品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秦腔《花儿声声》瞄准宁夏六盘山地区干旱缺水、实施搬迁的生活素材,通过马连沟“花儿王”杏花感情上的悲欢离合故事,刻画回汉民众的艰难曲折的生活变迁,具有浓郁的宁夏地域风情;莱芜梆子《儿行千里》围绕母爱主线,聚焦腐败对亲情与乡情的亵渎,突破以往廉政剧的陈旧套路,塑造了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通过彩云替夫还债的平凡故事,刻画当代普通百姓的勇气、毅力、诚信等品质;评剧《恩怨亲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讲述肖家与常家的世代恩怨故事,紧贴当前新农村生活,乡土味厚重。

第四,提升文化自信力,传播文化正能量。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零散镜头的组合方式,将数百种中国食品的制作过程、风味特色、历史蕴含及制作者现实生活情境都纳入表现领域,让观众在了解或重温日常美味的采制流程和烹饪劳作滋味的同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风尚的淳朴睿智,从而把民族饮食营养与文化精神营养等正能量一同传递给观众。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信心,以真善美的艺术内容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团结互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

第五,激励民众的“中国梦”。以《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之国之利刃》和《麻辣女兵》等为代表的电视剧,通过80后、90后一代军人的生活将青春题材与军旅题材相结合,刻画新军人成长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的矛盾,激发起普通观众的“中国梦”。吸纳普通观众参与艺术活动过程,形成艺术家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成为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机构的自觉追求。电视艺术界成功地让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制作吸纳观众参与,其方式也经历了从有专业才华观众参与到不论专业经历观众参与的过程,以及从“做个人秀”到“做公益”的转变。从“我要上春晚”、“想唱就唱”到“我爱记歌词”、“中国达人秀”,登上电视文艺舞台的普通观众越来越多,扶持普通民众的“中国梦”的公益色彩也越来越浓烈。“中国梦想秀”的开播恰如一个鲜明的标志,让“中国梦”成为文艺界助推中国普通百姓实现梦想、释放压力、提升素养和激励奋进的一个关键词。

二、在艺术创新及个性追求上有新成绩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文艺工作者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及媚俗之风,坚持艺术创新与艺术品位,全力凸显艺术个性。影片《一九四二》精心营造出厚重的悲剧性氛围,着力讲述河南灾民在空前的大饥荒中的令人震撼的悲惨境遇及其顽强的绝境求生意志,并通过超死生和换亲人等故事情节,寓言式地展现中华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存韧性和逆境中求生求变的开放与包容品格,是突出地展现编剧、导演及演员等的独特艺术个性的精品之作。影片《万箭穿心》着力刻画主人公在多重创痛打击下释放出来的坚韧的生存毅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唤起观众对当代生活状况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意义的一种个性化思考。新编历史剧创作与演出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桂剧《七步吟》让曹丕在霸气与阴险中有宽容和亲情、曹植在才华与忠厚中有恃才傲物、甄宓在美丽多情中添加忧虑和刚烈,从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新意;越剧《李商隐》将李商隐置于晚唐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围绕恩情与爱情中的抉择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文辞华美而又不失历史厚重,跨越一般淡化历史的越剧才子佳人戏;京剧《青藤狂士》刻画历史文化名人徐渭的特立独行品格,重点表现他在疯癫与理性之间徘徊的人生际遇,凸显他在朝政动荡中的精神选择与人格操守,有助于把握富于个性的知识分子的历史遭遇;豫剧《轩辕大帝》以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元妃嫘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绎出黄帝、炎帝、屠豹三大部落兴衰聚散的过程,洋溢奇幻色彩和想象力,在对上古历史题材创作领域有新探索。作为戏剧与舞蹈的结合形式,舞剧《孔雀》把民族风格与现代舞蹈理念融合起来,以四季更替中万物的盛衰演变为主线,通过孔雀的奇异造型、百鸟争鸣的仿生舞蹈、视频动画融入舞台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段,暗喻个人生命的生死轮回,以此传达当代人对生命和自然万物的个性化体验,体现出艺术家的卓越才华与独特个性。

在视觉艺术领域,通过举办或扶持展览的方式,加强对“当代艺术”的引导及艺术个性追求的激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现实与未来”为主题,按惯例以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但是将两件获奖作品授予装置艺术作品,显示了策划理念和评价标准上的开放与包容性,从而拓宽了艺术家的艺术创新及个性追求路径。传统美术门类艺术家积极尝试新媒材和新手段,探索拓展艺术表现形态的诸多可能性。在“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利用废弃矿业机器加以焊接拼装,为大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作巨型钢铁雕塑《新九龙壁》,既能唤醒凝结于废弃品中的老工业文化记忆,又为保护环境及造就文化景观提供新经验和新范式,实现艺术创新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研究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乃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根源,也是中国艺术卓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文化标识。2012年,中国文艺界各个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到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艺的继承、挖掘和传播上,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影视艺术领域,文艺工作者以《一九四二》等故事片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又以《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对中国传统习俗和时代风貌进行深入介绍,从当代视角唤起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在书画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主动抛弃或调整过于前卫、盲目求奇的创作风气,而把复兴和发展传统书画技法与艺术思想作为新的艺术使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使主题性美术创作热情被再次激发。美术家们立足中华文化沃土,在社会生活中采撷素材、酝酿情感、提炼主题,以多样的路径和扎实的技巧展开艺术创作,推出一大批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充满创造热情和探索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美术作品。在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领域,文艺工作者将创作和表演目标集中于表现中国广博深厚的文化传统,在选材、程式和表演手段上力求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带有民族文化因素的文艺表演受到大众追捧,成为2012年的文娱时尚。中央民族乐团编排的《泱泱国风》、《牛郎·织女》、《西藏春天》、《这山唱那山》等多场主题音乐会,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尝试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新路,展现中华民族在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中的人文风貌和精神追求。上海民族乐团也推出了《东西南北风》、《浩乐华章》、《乐和四海》等大型主题音乐会,用民族器乐绘制多彩绚烂的世界音乐地图,展现出民族音乐全新的艺术表现力。在舞蹈领域,艺术家在民族舞蹈基础上努力寻找独具艺术个性的表达,艺术观念的更新对创作实践的影响清晰可见。杨丽萍的舞剧《孔雀》和丁伟的《云中漫步》均是民族风格与现代舞蹈理念的融合之作,赢得国内外广泛好评。广大文艺工作者作为文化发展传播的先锋,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研究、实践和创新重任,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出重要贡献。

四、探索艺术跨界,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

自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在创作中对艺术个性和创新的执着追求,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规范与风格。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尊敬勇于创新超越的艺术家个体,给予他们打破格局界限的自由发展空间。进入90年代,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从而引发对以往艺术传统的解构与重组,由此诞生了丰富而多元的艺术作品。如今,艺术种类的扩充已使得各门艺术之间有时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相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广泛交融或结合正为当代艺术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年的中国文艺进入加速创新和变革的新时期。艺术跨界成为这一宏观发展趋势的显著特征。首先,艺术跨界体现在电影、电视等传统的多媒体艺术中。许多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但展现出不同技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在选题内容和叙事方式上也不乏追求另类和独立看点的跨界特征。其二,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在寻求全新创意的过程中,更把艺术跨界作为重要手段。例如,舞蹈表演中对戏剧表现形式的借鉴和强化,音乐创作对视觉艺术的吸纳和综合,曲艺、杂技演出着力推出的艺术综合秀,无不改变着表演艺术既有的创作与呈现模式,使广大观众耳目一新,倍感时尚。其三,在美术、书法、雕塑等领域,由中青年新锐艺术家引领的当代艺术更把原有的跨界方式做进一步拓展,强调给予审美主体的多元观感,以及艺术表现的临场性、过程性和即兴特征。视觉艺术力图超越传统的“作品”概念,而将其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和特定语境,使观者获得艺术家的思想暗示和启发。横跨科学和艺术两大界的“科学艺术”,汇聚当代艺术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科学的前沿成果,集合艺术与科学的多元认识理念和多样表现形式,力求用新思路、新方法表现有关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形态预言或想象规划。当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要注意防止因“技术至上”而“淹没艺术”的倾向。艺术跨界深刻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规范,为参与者开辟了宽广的创作与选择空间,实现了艺术表现的无法估量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还改变着传统的艺术话语权,使普通大众有机会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实现个性化的艺术展示。

在2012年新派艺术跨界发展的总趋势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最大亮点。近十年来,电影艺术在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下,发生着革命性的超越与改变。3D影像技术的应用不但使观影效果耳目一新,更使得电影的影像叙事方式和整个制作流程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电影人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电影制作技术,并对开创我国独立的3D电影艺术风格做出初步尝试。2012年国产3D电影在全国院线取得的票房佳绩反映出这一高科技电影艺术门类所具有的市场潜力。3D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着大众的观影追求,更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全面革新的发展契机。影片《画皮2》运用3D等特效技术营造的古装片视觉奇观,巧借人与妖之间的较量凸显人类社会中爱的真谛,一举刷新国产片票房纪录,体现了艺术家的当代科技运用能力,代表着国产片在视觉特效领域的新水准。不少剧组聘请特效制作团队全程介入影片制作,如《血滴子》运用3D技术呈现血滴子机械化变形过程、《四大名捕》以2000个特效镜头把传统“武打”动作变形为科幻色彩浓郁的“超能力”、《大上海》精心制造烟火特效、《十二生肖》采用杜比全景声混音技术等,都体现创作者对更加精细、逼真而又震撼的视听效果的全面追求。在视觉艺术领域,2012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以“信息·生态·智慧”为主题,鼓励青年艺术家集合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视角,以艺术美学、生物信息技术和生态智慧为载体,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科学艺术”作为综合视频、声音和文字的超级文本和新兴艺术门类,受到新锐艺术家们的热捧。它在创作、展示和传播中的优势使艺术表达和交流变得更为迅捷、便利,投射出人类艺术走向高度融合的未来趋势和新时代曙光。

五、注重文艺惠民,繁荣大众文化

201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文艺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重温讲话精神,牢固树立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宗旨。在当今社会生活日益复杂,文艺发展趋向多元的形势下,重申并力行文艺惠民的政策要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文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专门制定了《关于开展文艺志愿服务的意见》,组建文艺志愿服务团,全面启动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投身文艺志愿服务,为广大人民奉献新品佳作,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国电影家协会开展的“百花放映·情系基层”电影惠民工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走进全国17个省46个市206个县,放映公益电影达26950场,受益群众8000万人次。电视艺术界对电视剧创作和综艺节目制作提出“接地气”,要求节目编创立足现实生活,反映真情实感,歌颂平民英雄。美术界在新时期提出“走出画室,到人民中去”,既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传统的重温与捍卫,更是对当代艺术创作重归乡土的浪漫号召。各级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纷纷推出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充分发挥了优秀美术资源的美育惠民作用。中国书法家持续开展“中国书法进万家”系列行动,通过引导书法家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厂、进校园、进军营,举办培训、讲座、笔会、展览等形式,采取义卖和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措资金,资助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学校、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单位,建立小型图书资料室,捐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领域的表演团体和艺术家们把新颖活泼、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奉献给基层群众,增进艺术家同人民的面对面交流,激发广大群众的观赏、参与和学习热情,促成表演艺术的深层普及。艺术理论家对文艺惠民的发展趋势也给予特别关注,认为这是艺术发展走向繁荣,提升人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文艺惠民不能追求表面形式和宣传效应,而应成为国家文艺发展决策的长期战略。事实证明,文艺界人民团体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发挥重要作用。

在文艺惠民各项活动蓬勃开展之际,来自社会基层的大众文化也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社交平台等传播手段得到迅速发展。一时间,大批民间歌手、表演组合和普通百姓的才艺展示、文化创意不断涌现,展现出色彩纷呈、异常活跃的文化景观。作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文化潮流,这种来自基层的大众文化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但使艺术的创造和展示变得简易、迅捷,更为普通民众开辟了艺术创新、互动交流的有效渠道。2012年,国内在普通公众中颇具流行风范的《最炫民族风》、火爆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创造国产片票房奇迹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等诸多文艺热点,无不是大众文化引领文艺时尚的典型例证。这种源于基层的大众文化以其贴近民众的艺术特色和休闲时尚的文化创意,在各个文艺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推崇,反映着普通大众的文艺偏好和精神追求,对国家的文化决策和艺术家们的文化创意产生积极影响。一年来,影视节目、艺术展览、舞台表演、文艺讲堂主动适应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更把普通百姓关心的文化热点和社会诉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内容核心,创造出追随时代脉搏,反映大众心声的现实主义艺术精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总之,这种来自基层的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着文艺领域的传统格局,使文艺创作和表现充分融入民间,反映文化潮流和社会现实。它为普通大众争得了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促使传统文艺放低身价,克服偏见,切实地服务人民。

六、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制度建设加快

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国际同类行业相比起步很晚,却在近10年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尤其是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发展势头喜人。2012年,文化产业继续把影视艺术和视觉艺术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影视制作经营和艺术品交易扩大产业价值。与此同时,各地兴建的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都凭借着历史文化资源和文艺品牌,有力带动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全力打造文化与商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模式,涌现出大批专门从事文化市场经营管理的商业人才。在表演艺术领域,旨在维护和扩大职业艺人商业利益和事业发展的经纪人制度日趋成熟,改变着演艺人才的培养和生成模式。尽管2012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却依旧表现出明显活力。这一方面受到我国内部经济环境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同社会大众日益活跃的文化需求关系紧密,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它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开拓,使人们充分意识到文化产业在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文化制度与合理的产业规划。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在2012年先后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和《“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等文化政策和产业发展细则,这些对于落实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更对相关产业的合理开发和有序推进提供政策保障。此外,文化与商业部门还鼓励文化产业经营者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需要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和产业部门开展合作,积极推动我国的文化产品和产业资源融入国际市场,实现经济增长和艺术传播的双重收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各级政府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这一年文化产业成效显著,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有力推动了文化艺术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其显著标志在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前行,累计有6900多家事业单位核销,近30万人事业身份注销,由此推动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建立合格市场主体,使得中国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已具雏形,党政协调、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文化产业活力增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中国演艺市场主体的院团正在进入转制后适应市场发展的新阶段,与异军突起的大型民营演艺集团一道展示出艺术生产的新活力。据统计,2012年全国演出机构年营业收入前十名的都在1亿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杭州宋城旅游和第二名北京保利剧院营业收入均超5亿元,国家大剧院则以4.2亿元年营业收入位居第三,表明中国演艺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已具备充分资本。新成立的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拥有电影放映制作、舞台演艺、连锁文化娱乐、主题公园、报刊传媒、字画收藏等11家公司,涉及9个行业,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310亿元,预计2012年收入220亿元,在注册资本、资产、收入等方面都远超国内其他文化企业而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该集团有望以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管理优势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引领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民营资本的大胆进入,是由于看好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的深厚潜力和开阔前景。由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的“中国好声音”栏目总标价高达10亿元,放大了电视节目和文化内容产品的价值。中小文化产业蕴藏的活力也不容低估,诸如海南三亚艺术团、云南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如活跃的细胞,维系区域的文化产业生态,活跃当地文化产业氛围。不同的文化企业正寻找不同的企业发展与腾飞路径:人民网力促文化与金融结合,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新闻网站,市值过百亿元;网龙公司着力让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出“宝宝童书”系列电子书、研发“91学习”工具;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集团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结合,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中领悟文化艺术的真谛。

第三,一大批热爱艺术并精通艺术生产与营销之道的文化艺术企业家成长起来。在《光明日报》推选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中,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万捷在艺术图书出版和“雅昌艺术网”开发上成绩显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正刚在大型艺术演出的数字技术开发与应用上成绩斐然;星空华文传媒首席执行官兼上海灿星文化传播公司总裁田明在外国艺术节目的本土化领域做出成功的探索;山水文化公司董事长梅帅元以每年1台、累计11台山水实景演出的业绩成为艺术与文化旅游结合的企业典范;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光伟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有开拓;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康伟创造全年演出市场营业收入达1.64亿元的成绩,并在打造创意与人才集约及绿色产业方面迈出有力步伐。以上述风云人物为突出代表,一批位居改革前沿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正在艺术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影院公司,跃升为国际第一大院线,占有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一起海外并购,此举不仅仅代表万达集团的全球化文化市场布局,更成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继四年前在北京奥运会上绽放后,又为伦敦奥运会提供场馆设计可视化模拟、宣传推广数字影像制作、开幕式及所有仪式的数字内容等,在给全球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数字视觉产业的地位。

第五,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及优化的有力保障。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11个重点行业: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政策扶持将有力地改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环境。随着文化部陆续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艺术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会进一步优化。同时,文化企业自身的主动行动也有助于发展环境的改善。盛大文学执起网络反盗版大旗,努力打击盗版网站,追踪到1.4万个盗版网站,促使20多个盗版网站关闭;与四家搜索公司签署版权保护协定,成立反盗版联盟;斥巨资开发版权保护系统,日夜甄别盗版信息。塑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文化企业才能迎来新的腾飞。

七、推动文艺维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文化艺术的兴盛发展,如何切实保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多年以来,由于全社会对文艺创作、生产和消费的制度规范认识不清,加之文艺类法律维权的特殊性,艺术从业者的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对维护个人和群体权益的呼声日益加强,迫切希望建立和完善艺术发展保障体系。2012年3月,中国国家版权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一经公布,立刻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热议。人们在充分肯定国家对文化法制建设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对著作权法中的部分条文提出异议。以音乐界为例,4月12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和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关于“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媒体通气会在京举行。学会领导、音乐人代表以及作为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的内地、港台乃至国际唱片公司近50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两个协会的主办方代表音乐界表达了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修改诉求。最终在各方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在7月发布的修订草案第二稿中,备受争议的第46条被删除,原有的录音制作有法定许可被恢复为作者专有权。这同时表明,对艺术权益的法律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工作还有待有关各方在深入沟通与协调中合作完成。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艺术品作为一种有形与无形兼具的文化资源,其著作权、出版权、使用权和生产销售等商业权利,都应得到法律的细致、明确的界定与保护。制定完善的文化权益法规,将对打击非法盗版等各种侵权行为,提升国际文化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对文艺法制建设恰如一个全新起点,正待从基础着手逐步引向深入。

对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全社会尊重文化、倡导艺术的重要标志。而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职业道德的尊重与恪守,更为当代文艺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保证。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2012年3月,中国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并向全社会颁布了《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遵守以“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以美术界为例,广大艺术家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进文化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艺术评价标准,定位和把握中国美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性质、功能、形态和发展诉求,弘扬中华艺术传统,借鉴国外优秀艺术成果,彰显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培育良好美术生态,践行“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美术发展道路,提升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一年来,文艺界对艺术克隆、学术造假、恶意炒作、假唱假奏的抨击和整治力度显著提升,积极倡导真诚、求实、敬业、奉献的道德风尚。文艺创作的优劣同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准紧密相关。身处当今的社会环境,文艺工作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自我约束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艺术精品。文艺道德规范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秉持的精神品质,再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传达给广大受众,最终实现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与进步。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